天安门城楼今晨挂8盏红灯笼 样式由周总理敲定

30.09.2014  16:44

8盏红灯笼凌晨悬挂

今天凌晨,随着8盏崭新红灯笼照亮天安门城楼,国庆前夕的准备工作已接近尾声,这里即将迎来祖国的65岁华诞。

昨天晚上11点30分左右,天安门城楼前仍然有游客拍照留念。

突然,一阵惊呼声在人群中发出。抬头望去,只见天安门城楼之上,几名工作人员将一个金属铁架推了出来,中间悬挂着一盏尚是收拢状的大红灯笼。

铁架被推到最西侧的两根柱子之间,大红灯笼逐渐升起,最终到达城楼上雕梁的位置。铁架继而撤去,另一名工人架梯爬到灯笼底部,以器械操作,“吱啦”作响声长安街上也可清晰听到,红灯笼逐渐张开、饱满。

按照如此的步骤,用时不到一小时,在今天零点17分,工作人员挂好全部的8盏灯笼。

好像是为了配合大红灯笼的出现,在城楼前灯光暗淡下来的一刻,8盏大红灯笼几乎齐齐亮起,城楼之上依旧是一片透亮。

法制晚报》记者了解到,每逢重大节日、重要会议和重要庆典活动时,天安门城楼上都要悬挂8盏宫廷式的大红灯笼,每个灯笼高2.23米,周长8.05米。

记者看到,虽然已进入深夜,但是仍有不少游客在天安门城楼下驻足,看到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后纷纷合影留念。

灯笼图样由周总理敲定

据媒体公开报道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显示,天安门大红灯笼的来历可以追溯到1949年的开国大典。

当时,开国大典在即,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一个渗透着浓厚封建皇权思想的天安门,装饰成一个保持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风格,又能体现出新中国全新政治内涵的天安门。布置装饰天安门城楼的任务由华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舞美队承担。

一周时间后,设计人员设计出20幅各式各样的灯笼草图,这些草图很快就送到周恩来总理那里。周总理仔细地审阅着一幅幅草图,当看到十根廊柱间画有8盏太阳般的灯笼时,眼前一亮,想了一会儿对这幅图案进行了局部的删改,就这样方案定下来了。

方案是确定了,但到哪去找那么大的宫灯?

舞美队队长苏凡在档案中找到了线索,一位70多岁的扎灯老艺人住在西城区丰盛胡同。最终,老艺人带着两个徒弟在天安门城楼上做灯,宫灯的云头和金黄的流苏由苏凡他们制作。

经过3天3夜的赶制,十一的前一天,8盏宫灯完成了。它们高高地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每个宫灯高2.23米,周长8.05米,直径2.25米,重80公斤。

这8盏大红灯笼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诞生,并伴随新中国一同走过45年的岁月。

1994年换代弹簧钢材质还能折叠

天安门城楼第一代大红灯笼,主要的材料是生长三年左右、高9.4尺以上的毛竹和鲜艳、不褪色的红士林布以及松木等。每盏灯一般需要48根灯条,12块松木制成的上下灯盘,12幅红士林布,再用金纸加工成八个云头,贴在灯的上下口部。灯的底盘编有48个小葫芦网子穗,底部配有黄色流苏,显得庄重、大方、美观。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天安门上的大红灯笼,始终是按这种传统工艺制作。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为庆祝共和国的生日,天安门城楼将要进行装修。城楼上的8盏大红灯笼将被折叠式新型灯笼所代替。

这种新式灯笼也称之为天安门第二代大红灯笼。这种新式灯笼与过去旧灯笼相比,具有便于运输、吊挂、收存三大特点。灯笼的外观大小未变,但收缩后仅为原灯笼的十分之一。

第二代灯笼采用新式弹簧钢材料制成,重量虽稍大于旧灯笼,但解决了旧式灯笼随风摇摆时可能带来的危险。

1994年,天安门城楼上8盏旧灯笼退役后,其中6盏灯笼由天安门地区管委会和有关博物馆收藏。在东二和西二位置上悬挂过的两盏灯笼,于1995年2月19日交由中国嘉德拍卖公司公开拍卖。

拍卖时,这对灯笼从10万元人民币起价,经过激烈竞标,7分钟后拍卖价达到1380万元人民币,最后由位于北京温泉乡的“中华百亭鱼乐园”夺得。

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将拍卖大红灯笼所得的部分款项,捐献给北京贫困山区解决饮水问题和“希望工程”。

本版文/夜线报道组记者武文娟(部分资料来源于媒体公开报道和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原副主任贾英廷所著《百年天安门》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