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成果】《核行业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果简介

10.11.2015  21:56

      编者按: 11月1日,我校召开了2015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会议围绕“凝聚共识,回归大学教育本位;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并就回归大学教育本位、深化本科教学综合改革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形成共识。2014年,我校在深化教学改革、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今天,本网专题介绍获得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项目《核行业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核行业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果简介

项目组成员:乐长高、张延飞、邓偊、杨小光

      核行业是国家的战略性、支柱型高科技产业。当前,我国核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核电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本研究成果以核军工、核能科研与生产单位“产学研用”创新基地为依托,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导师和导师组为桥梁,创新教学环节,建立新型的满足核行业要求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评价体系。
      一、以核行业需求为导向,调查核行业人才标准、分析职业要求,确立核行业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先后调研了核工业地矿事业部、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中广核电、湖南核工业地质局、陕西核工业地质局、东北铀矿地质局、广东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等核行业企事业单位,对核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行了系统调研和分析,发现核行业的特殊性、保密性、技术性、艰苦性、国际性和高危险性等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具有独特性,因此必须建立符合核行业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
      二、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满足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结合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相结合,实现核行业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教学环节的创新,形成具有核行业特殊的课程体系。核行业是艰苦和危险行业,很多工作和研究场所在远缘的山区,需要下矿山、地质队,出野外,如何实现既要不影响工作和生产,又要培养人才,就必须科学的设置教学环节,形成有效的课程体系。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前提,根据我校核行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按照同一专业在行业的不同领域,探索了分段式、订单式、集中教学、个别指导、挂职与培训结合的教学环节,建立前沿与实用、技术与技能、交叉与渗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三、以项目为载体,导师为桥梁;以实践为基础,理论为指导;整合核行业校、企、院、所等资源,建立学校与企事业单位一体化的人才培养联合体,构建“双参三联”培养机制,形成核行业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核行业和学校建立的“产学研用”人才培养创新基地,以合作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为载体,学生参加解决生产一线的难题,通过学校与企事业科研院所单位之间的联动完成技术攻关。成立校企双方组成的研究生培养工作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委员会,构建“双参三联”培养机制,即:企事业单位参与研究生指导、研究生参与企事业单位的科研与生产活动,联合制订培养方案、联合开展实践教学、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学校先后与核行业单位签订人才联合培养基地与常态化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构建“双参三联”培养机制,形成了核行业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四、以经济效益为目标,投入产出为要素,构建核行业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了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以研究生培养单位于一定时间内在人才培养方面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为投入因素,以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社会评价、校企合作产出等方面产出成效的比例关系为产出因素,分28个三级指标,构建了核行业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为核行业研究生培养单位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科学分析的依据。
      五、核行业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应用。
根据前面研究建立的人才培养模式先后在湖南核工业地质局、东北核工业地质局、陕西核工业地质局、广东核工业地质局、安徽核工业地质调研院实践与应用,采取分段式教学、订单式、集中教学、个别指导、挂职与培训结合的教学环节取得明显的效果。
      该教学成果实现了课程体系的创新、培养方式的创新、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的创新、质量保障体系的创新;丰富了教学手段,形成了新的培养模式,建立了质量评价体系,并被广泛应用。相关成果先后得到5项省级教育教改项目资助,发表了相关论文8篇,报刊文章1篇,形成了系列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质量评价体系,该成果总体水平被鉴定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责任编辑:刘顺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