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驾校乱象要先给审批松绑

16.04.2015  13:39

  学费高昂、服务滞后、送礼成风,是许多学车人对驾校“水深”的直观感受。近日,有媒体给驾校乱象揭了底:据报道,部分城市2015年的学车价格突破1万元,许多驾校的毛利率普遍超过50%;另一面则是一些地方屡屡上演“驾考腐败”,考官违规收受的“驾考红包”达到千万元之巨。

  驾校乱象,是供求失衡下的店大欺客。从2010年至2014年,我国新增驾驶人员达一亿人,然而驾校数量增长缓慢。在安徽,从2009年到2015年,新增驾校仅8家;在上海,从2012年到2014年,新增驾校9家。需求巨大,供给却如挤牙膏,驾校自然有了肆意报价的资本。在一些驾校,且不论教学水平、服务质量,就是连上车摸一下方向盘都需要托人找关系。混乱如此,难怪舆论一谈论起驾校,满满的都是“负能量”。

  本应市场化竞争的驾驶培训,为何呈现出逆市场化的无序乱象?恐怕症结还在于行政审批上。行政审批未放开,资源被牢牢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驾校的数量被严格控制。有媒体报道,温州一商人曾申请开办驾校,原本15天的审批流程,两年都没有完成。这期间究竟有多少行政权力和市场利益的纠葛,留给公众很大想象空间。

  而若要在驾校之外个人申请驾考,理论上可行,实际上却困难重重。车管所的考试名额是定向分配给驾校的,因此驾校实际上取得了对驾考的垄断,车管所与驾校之间也容易勾肩搭背、滋生腐败。近日宣判的广东湛江驾考腐败“窝案”,涉案考官收受的“红包”达2100多万元,每科考试都明码标价:桩考100元、路考300元,等等。

  驾校的乱象,是“审批经济”的一个缩影。经济活动需要适量的空间与足够的热情,而层层设卡,又缺乏监督与制衡的审批权限,会搅乱本应健康发展的市场,也容易沦为权钱交易的筹码。往往审批权限集中的地方,也是腐败高危地区,足以造成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地区的塌方性腐败。驾考离每一个人如此之近,所以对“审批经济”带来的刺痛也十分敏感,要求变革的呼声也更加强烈。

  根治驾校乱象与驾考腐败,要引入市场规则,纳入简政放权的大背景里。一些省市已开始试点学员自主预约考试,但大多只是在最终的考试环节做一个有限度的跨越,报名、培训等环节仍离不开驾校。下一步,公众期待能出台更有力的举措,给烦琐复杂的审批流程松绑,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为学员提供优质的驾驶培训服务。同时,还要辅以公开透明的监管,打压权力寻租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