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龙:根治“黄毒”需构建道德体系立体防护

12.02.2014  06:16

  央视对东莞市部分酒店经营色情业的情况进行报道之后,东莞市共出动6525名警力对全市所有桑拿、沐足以及娱乐场所同时进行检查,并针对节目曝光的多处涉黄场所进行清查抓捕。(中新网2月10日)

  黄毒猛于虎,对于涉黄场所的治理更是按下葫芦起了瓢。东莞黄毒泛滥或许只是当今黄毒为患的一个缩影。

  面对如此情景,有人妄言性交易的合法化,有人从利益链角度揭示当地警方睁只眼闭只眼,有人则直言黄毒势力猖獗,需法律加重处罚。这些观点要么忽视当前的国情,要么过于直接,弃法律、人权于不顾。黄毒的治理需要靠法律、暴利机关,在长远来看则急需提高道德体系的约束力量。笔者以为,治理黄毒需要家庭、社会多维度的道德体系网络。

  首先,家庭对于道德观念的培育至关重要。当前网络上一个火爆的话题便是“家风”,什么样的家风便培育出什么样的子女。良好的家风必然包含传统道德的树立,这样的家风中骄奢淫逸都是被禁止的,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从小树立起的自爱、自强之心,到了社会纵然流毒四溢,也仍然能够“百毒不侵”。

  诚然,沦落黄色厂所的女子有很多是被拐骗,迫于无奈,但是仍然不排除很多人是受了诱惑,失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贪图挣钱速度快的眼前之利。这样的人的行为与家庭教育,特别是道德观念的形成的不力有很大关系。我们提倡家风,也便是提倡良好道德建设的开始。

  其次,学校教育中道德体系的形成。从家庭到学校,这是一个过渡,学校教育在让学生成才之前,首先得让其“成人”。良好的品德的树立,社会伦理道德的培育,学校教育不能缺位。在当今应试教育的舞台上,我们不应该急功近利,反而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注重其内心品质和抵御不良思想的诱惑的能力的培养。

  色情场所中从事性交易者不乏高学历者,网络中“求包养”的言语在也并不都是空穴来风。学校教育应该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共同做好道德教育与思想建设。

  其三,社会美好道德事迹的宣传推广。每一年都会有很多道德模范在媒体端闪光,但是他们对于道德体系的建设不能是高高在上的,媒体也好,社会相关部门也罢应该把这种力量引入到社会的最基层,真正发挥道德的约束力。

  黄毒侵袭,需要深究个人,但是也应该从宏观上,让道德的力量灌溉社会的每一寸土地,道德约束力的大网何时形成,社会阴暗角落里的黄毒何时才能不攻自散。大网如何编织?离不开家庭、社会、学校的多方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