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资料一牵线 失散插友喜相逢

10.02.2014  16:50
  

日前,失散多年的上海知青,在《红土情缘——上海知青在新干》的指引下,终于在我国传统的甲午马年到来之际艰难团聚,从而结束了插友们的曲折寻找之旅。

1968年11月20日,作为上海千名“红卫兵”首批赴赣插队的一部分,卢湾区的31名“老三届”初中生(18名男生,13名女生)到达江西新干县云庄村。从1970年9月起,“云庄知青户”开始了离农、离村、自寻出路、曲线回城, 2013年上海知青上山下乡45周年之际,参加聚会的人数19人,除了离世的三人外,还是有五位“下落不明”——三位女生:徐、胡、夏,二位男生:金、汤。于是决定寻找失去联系的插友。

聚会结束以后,这一“寻找工程”正式启动。细细想来,真要在茫茫人海中准确地找到五个插友,如果只有确切的姓名与性别,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很可能遇到同名同姓的“难题”。所以,应该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可是,大家并不掌握当年知青的基本资料,怎么办?此时,想到了江西新干县档案局于知青插队四十周年之际编纂的《红土情缘——上海知青在新干》。在这份资料中,收集了当年知青下乡时的“名册”,其中包括知青当年的“年龄”和“上海家庭住址”等内容。粗看这些数据都是老掉牙的不起眼的过时信息,实际上在相似信息中进行唯一性的区别与筛选时是颇为重要的依据——虽然“年龄”数据不是准确的出生年月日,但是它给出了最逼近真实年龄的数据(周岁与虚岁只差一岁);而“上海家庭住址”一栏也相当重要可贵,四十多年来几乎每一个知青的上海居所都有变迁,而在知青之间不可能互相留下变化轨迹,幸运的是在“名册”中有1968年11月下乡这个时间节点上的“家庭住址”,这是确定唯一性的重要历史依据。

于是,就形成了由姓名、性别、下乡时年龄、下乡前上海家庭住址等内容构成的搜索筛选的基本条件。12月底,插友们择机交给了社区民警,请求提供帮助。

1月23日,在社区民警的热情关心和大力帮助下,五位插友的最新信息找到了!当晚,经由电话恢复了与徐、夏、金三人的联系!另两位(胡、汤)则略有不顺。

1月25日,插友代表登门寻访胡,想不到碰上了最头疼的一条坎——同名同姓同性别同年龄!看来,免不了要再次麻烦那位热心的民警上网搜索筛选了。插友们在遗憾之余,忽然想起了一位中学同学并随手拨通了电话,或许他们存在间接的联系?未几,就传来了胡的联系方法!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1月28日,几位插友与胡相约在人民广场。四十二年前,1972年年初胡转插去了安徽,从此“失联”。久别重逢的插友拥抱在一起,几次哽咽……。

1月27日,最后一位“失联”者汤也“复联”了。他在四十年前的1975年夏天转插到宁波老家,如今也未回沪,所以在本市只有居住证,派出所提供的只是他兄弟的联系方法。一位插友在1月23日把自己的电话留给了对方。1月27日,汤话给这位插友打来了电话!

苍天不负有心人。至此,“寻找工程”胜利结束,“云庄知青户”的插友们全部恢复联系。

 

新干县档案局  郑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