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青:对植树造林成绩更该多些审视的目光

13.03.2014  12:22

  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11日发布的《2013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去年全国共有5.3亿人次参加各种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植树25.2亿株。2013年全国完成造林面积609.2万公顷。截至目前,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81.2万公顷,比2012年增加9.3万公顷;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26平方米,比2012年增加0.46平方米。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39.59%和35.72%。(3月12日 《人民日报》)

  按理说,取得如此多的绿化成绩已经很不错了,应该欣慰,但是面对雾霾肆虐,空气污染,多些理性和审视的眼光和意识也许更科学和受用。

  如果现在问去年全国植树25.2亿株,那么究竟活了多少?是植的大树还是小树?是好看的花树还是能够体现生态价值的乔木?绿化覆盖率、绿地率提高了,但是“绿量”和“绿视率”提高了吗?一方面,绿化面积每年都在不断增加,植树造林的生态效益也在提升,但是,为什么蓝天白云不见,雾霾肆虐?这些都值得追问。

  如今,在城市绿化过程中,一味追求鲜花盛开和姹紫嫣红的视觉感受,过多考虑绿化的观赏效应,忽视绿化的生态效益的现象屡有出现,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急功近利和非科学化的绿化观念。栽植大规格乔木,主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与节约效益,这样科学和理性的绿化意识难能可贵,更值得倡导。

  一棵棵绿阴如盖的大树倒下了,一棵棵没有生态效益的观赏小树栽下了,大树走了,草坪来了,城市“绿量”的减少才是问题的关键。目前,很多地方依然采用“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等作为评价城市植树造林绿化程度的主要指标。但是,不少园林科技工作者已经建议采用“绿量”、“绿视率”等能够反映绿化效果和生态效果的更科学的指标来反映城市绿化总体成果。

  “城在高林中、路在绿阴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是城市绿化的生态布局要求。城市森林体系不仅要以乡土大树种为主,植被要注重复层混交,使之形成接近自然的生态系统。从地平面起6米至20多米的空间内,是决定城市生态质量的关键层面,所以森林系统应该以高大的乔木为主,一棵大树树冠平展开来,其生态效应就要放大好几倍,这是小树和草坪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在雾霾天气日益肆虐的当今,更需要实现城市森林的吸尘、降噪和净化空气等等的多重生态功能。

  雾霾肆虐,沙尘暴疯狂,城市变暖,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等等,无不是和地球的植被有关,超常规的发展步伐,破坏式的城市扩张,让森林大面积减少,湿地消失,绿色植被减少,退林还耕,郁郁葱葱的原野日渐小了,大自然制造的氧气量少了,我们很容易就感受到呼吸不畅,空气不好,可见树林、园林和森林对我们很重要。

  其实,不管是决策者和大众,都认识到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不能没有树木和花花草草,这些年也花大力气植树造绿,这从每年各地发布的植树造林面积之大的统计数字就能够管窥,但是环境为什么没有体现出多大的改变甚至越来越不好了呢,这首先是因为有绿无“”,过多地追求视角的赏美,贪图好看,忽视使用价值,一味种植单一的人工林,忽视了自然树林和森林呈现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价值,中看不中用。

  其次,破坏的速度大于植树造林的速度。现在植树造林的投入不可谓不大,城市绿化干劲不可谓不大,但是,空气污染和环境污染却依然神出鬼没,这边努力植树造林,那边或明或暗却在搞破坏,高污染企业招商,高耗能企业上马,高耗材企业投产,山上的森林越来越稀疏,湿地被推土机填埋,林地让位于工厂,湖泊河流让位于高尔夫球场等贵族娱乐业,保护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所以环境恶化就不请自来。

  破坏式发展,制造了一个又一个黄色沙漠,植树造林,我们不能再来制造一个又一个的“绿色沙漠”(指在绿化中不考虑生物多样性原则和生态效益,一味追求“绿”化的现象),让巨额的植树绿化资金打了水漂,起不到实现生态效益的目的,城市的绿化应该以恢复自然生态为主要目标,应该把非自然的展示减小到最小程度。除了发展各种观赏植物,应该从改善城市植被的生态功能出发,充分重视城市自然生态的研究和恢复。不要以为,树+树=森林。

  植树造林的背后,呼唤的是科学的发展观,不减少和杜绝破坏式的发展思路,纵使造多少森林都无济于事,面对环境资源危机四伏的现状,千万不能沉溺于绿化成绩的安乐窝里,更应该多些凝重的反思和急迫的改进,让“绿色沙漠”意识远离植树绿化内涵,绿化,一切幸灾乐祸的满足现状和固步自封,只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虚假美好,连蓝天白云和自由的深呼吸都成了奢侈,植树造林成绩巨大就只能是皇帝的新衣。

  了解自然,顺应自然,敬畏自然,大自然永远做的比我们好,不破坏就是发展,就是更高境界的植树造林,大自然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要孝敬才对,破坏了再来绿化治理,那会伤了地球父母的心,而且出力不讨好,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