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武宁:治疗家长焦虑重在“去功利化”

30.05.2014  17:34

  幼升小要考试、小升初要派位、中考竞争激烈、高考成了独木桥……孩子的每一步成长,似乎都面临激烈竞争,这也让家长的焦虑与日俱增。据人民日报记者调查,92.8%家长感到焦虑,其中焦虑具体表现为:控制孩子休息娱乐时间占62.92%,为孩子放弃自己生活占50.99%,强迫孩子做自己不乐意做的事情占47.13%,由于孩子表现不理想而冷落、打骂孩子占46.9%,替孩子选择兴趣爱好占46.55%,基他占13.92%。(5月30日人民网)

  中国有2.6亿名在校学生,发展教育任务繁重。虽说教育在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洗礼,获得迅猛发展,实现了9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但教育“去功利化”仍然举步维艰。其中,既有社会对教育价值的认识问题,也有市场经济时代,一些人物质主义思想折射出追求金钱至上、物质享受的社会教育问题,更有一些人迷信教育,唯教育“万能论”所表现的急功近利教育心态。这些功利教育观,直接导致家长对教育产生“单纯学本领长见识”的想法,抱着“别的孩子学了,我家孩子也要学”的不良教育态度,忽视了对孩子独立人格塑造所应担负的责任,从而把孩子接受教育当成谋生工具,认为教育只是为了“糊口”。低层次的教育需求,漠视了孩子人格陶冶,使“控制孩子休息娱乐、强迫孩子做其不乐意的事”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传统观念认为,孩子教育成功就是家庭成功,而孩子教育失败则是任何家庭无法承受的后果。正是这种担忧,构成了家长对教育的普遍焦虑。虽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有数年之久,但升学大战的不断升温,要求孩子学习“十八般武艺”,反而使应试教育更被追捧。家长为帮助孩子获得优质教育机会,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心理、行为是否抵触,想方设法都要培养孩子一、二样特长,以便在升学时获得加分,得到优先派位资格。为此,不惜放弃自己生活,主动扮演课外辅导员和监督者的角色,花大量时间陪伴孩子跑各类辅导班、兴趣班。尤其是随着教育投入增加,家长教育失败的恐惧心理越强,接下来更是变本加厉地胁迫孩子参加各式各样学习班,对社会上各类兴趣班不加甄别,对学校老师要求言听计从,这种饥不择食的投机心理,产生了越来越高的教育期望值,孩子稍不顺从就故意冷落,甚至打骂孩子,自作主张替孩子选择兴趣爱好,对孩子学习进行粗暴无理干涉。这种急于求成的焦虑情绪,使孩子人格发展被扭曲,造成孩子严重心理畸形,拔苗助长式教育循环,家长、孩子都将陷入焦虑当中。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孩子个性潜能品质。作为家长,首先应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人看待,而不是当成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要注重观察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加以引导而不能随意强加。其次,坚持不懈培养孩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要把良好的生活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重要教育目标,通过启发自觉、示范指导、专项训练以及奖惩强化等措施,使孩子获得学习生活兴趣和愉快的体验,从而培养健康人格。再次,尊重孩子个性,注重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力。通过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享受能力,加强品德、能力、责任感等健康素质教育,用行动追求孩子心灵塑造的价值。

  作为家长,调整心态,消除焦虑,必须去除教育功利化,最大限度为孩子成长提供更有效教育平台、更广阔生活舞台,使孩子成长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学有所长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