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余万份“死档”沉睡人才交流中心 有些可激活

13.03.2014  17:16

工作人员在整理档案

或影响当事人转正定级、职称评定、考研、考公务员等

阅读提示|毕业前后,毕业生们常常重视找工作而忽略了档案的“落户”,不少人未办人事代理,让档案“自生自灭”;或者自己拿着,让档案“”在家里;或者一托了之,再不问津—这样的档案,都被称作“死档”。

昨日,大河报记者了解到,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和郑州市人才交流中心的“死档”已达10余万份。档案一“”,会在评职称、转正定级、考公务员时带来不少麻烦。

毕业后“弃档”,考公务员时作难

原以为档案没啥用,没想到等用时才发现这么重要!”26岁的张杰没想到,被自己“弃之不理”的档案,竟然在他在考公务员时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张杰2010年毕业于郑州某高校,毕业后去上海“闯天下”,档案寄存在学校。在上海打工3年,单位和张杰都没想过迁档案的事。在外漂了几年后,张杰想回老家找份稳定的工作。去年8月,他参加河南省公务员招考,好不容易被一家省直机关单位录取,没想到却在调档时“卡了壳”—单位调他的档案时,却找不到档案了。

原来,学生毕业后有两年的择业期,档案学校只给保存两年。之后,有可能退回原籍,也可能送到郑州市人才交流中心存放。张杰大费周章找到了自己的档案,但想迁走时,又遇上了麻烦。

因为这几年我的档案没有办理人事代理,所以档案身份还是个‘学生’,档案内没有任何工作考核或职业记录等资料。等于说我毕业后3年多全是‘空白’,没有工龄,评职称也得再晚几年。”张杰说,根据政策,最后他只能按“非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档案落户程序,重新补齐了手续后,才将档案调走。

自己拿档案,放了10年成“死档

36岁的方女士,这几天也正为档案的事闹心。

方女士10多年前毕业于省外一家医学院,毕业前夕,她应聘到省内一家医院。因为要实习一年,转正后可能接收档案。于是,方女士在医院开了证明,把档案从学校取出后,一直拿在自己手里。结果,不到一年时间,方女士跳槽到一家待遇较好的私营医院,可这家医院无法接收档案。随后,她又多次跳槽,但档案始终没有迁移。

10多年过去了,前不久,方女士有机会进入一家大型省级医院,但单位在接收档案时遇到了问题。“医院说不能从我个人手里接收档案,必须走正规途径,从我工作的上个单位,或者是人才市场里接收。”因为根据《档案法》,档案不能由个人保存。方女士说,她去人才市场咨询,看能否补办手续,却被告知无法入档。

因为档案一直自己拿着,且方女士早已过了择业期,无法按照“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的档案落户;若按“非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档案落户的话,根据政策,此类情况“用人单位接收的毕业生,年龄一般不超过35岁”,但方女士超龄了。

没有地方可以接收我的档案!可没有档案,我就没法享受国家规定的相关人事政策,我这10多年的班白上了!”方女士十分后悔。

张杰和方女士的情况并非个例。昨天,大河报记者从郑州市人才交流中心和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了解到,目前存放的60余万份档案中,有10多万份都是“死档”。

这些大多是过了择业期,未按规定办理托管手续的学生档案。”郑州市人才交流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这是“死档”的最大来源,有的“死档”甚至超过10年。

此外,“死档”还包括办理了人事代理,但缴了一两年托管费后,再不过问的档案;以及档案一直由本人保管,没按规定存放在相关管理单位的,后一种情况,数量无法统计。

为什么档案会成“死档”?该负责人表示,档案和“主人”失去联系的原因很多,比如档案所有人出国了,多年未回国;或者有些工作单位不接收档案,而档案所有人又暂时用不着,于是就“放弃”档案等。

【1】 【2】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