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女司机”

08.05.2015  20:58

  很多开车的男士,心里可能都有自己的一个“女司机”。停车不到位,女司机;超车太磨叽,女司机;开车乱并线,女司机;晴天开雨刷,女司机……套用时下流行的词汇搭配法,这或许就是一种“男司机癌”。

  而近日,成都街头上演的一出速度与激情,让这样的“男司机癌”再次爆发。从行车记录仪看,先是女司机并线,男司机别车;再是女司机追车别车,男司机险些出了事故;最后是女司机被逼停、遭暴打。“路怒族”们的怒气这么极端地爆发,确实也不多见,舆论哗然之时,“女司机”也再次成了一个焦点。

  应该说,无论如何,动手打人是不对的。“你有错在先,我再有错就情有可原了”,这样的逻辑,不仅在法理上行不通,在情理上也得看情况。而了解前因后果后,更多人认为女司机被打“活该”。很多网友于是甩开就事论事,将自己心目中的“女司机”,与这个技术差且蛮不讲理的女司机划上了等号。更有人“人肉”出女司机的开房记录,引来一片窃笑。

  让我们来设想另一种情况:事情进展一样,只不过两辆车里都是男司机。那么,最后躺在医院的是谁可能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要是打得不精彩,这样的新闻甚至连社会新闻版块都上不去。说到底,女司机的性别,仍然是这件事引来关注的一个关键因素。不管是“打女人”还是“不讲理的女人”甚至是“没节操的女人”,围观的可能不是车祸、不是斗殴,而是女人。

  现实中,交通事故里的女司机,也会被各种媒体额外关照。比如今年3月深圳机场天桥的车祸,“女司机”就受到了格外强调。今年4月,北京一辆女司机驾驶的车被另一辆车撞后冲进路边店铺。虽然交管部门判定撞车者负全责,媒体还是以《女司机驾车“闯入”店铺》做了标题。正如有人的提问:为什么没有人说“男司机”?

  所谓“女司机是马路杀手”一说,基本属于无稽之谈。按照今年妇女节前南京市交管部门透露的数字,该市259万名司机中,女性有87.2万人。但从发生的交通事故看,上一年由女司机引发的有人员伤亡或有财产重大损失的交通事故仅占到6.8%。相对的是,一家网站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9.8%的被调查者认同“女司机是马路杀手”的说法,还有网友称,应该增加女性司机驾照考试难度。

  其实,对于女司机的偏见,甚至是女司机群体本身的一些特点,都像星座一样,是“暗示与实现”的一种社会性显现。说处女座挑剔,处女座就接受了心理暗示,变得挑剔;说女司机技术糟糕还是路痴,女司机就名正言顺技术差、找不到路……进入恶性循环之后,就更会向着预设的轨道一路前行,自我认知、群体形象就会不断固化。

  而女司机——或许还有女博士——群体,这样的成见又尤其容易产生。有人说,这是因为女性侵入了传统中男性主导、男性掌控的领域。开车是离家出门,到外部公共空间里去的工作,“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传统下,男性会理所当然认为自己更胜任。从这个角度看,对女司机的强调,或许也是男性司机群体一种自我保护的生物本能吧!

  1993年的美国电影《费城》中有一句话:“不根据个体属性,而根据该个体所属的群体被赋予的刻板印象,先入为主的评判个体,就是歧视的本质。”在成都女司机被打一事中,这位女司机的道路文明修养的确堪忧,甚至已经构成了违法。不过,如果以这样一个极端个案,来判断整个女司机群体,恐怕也同样是一种偏见吧。

  不得不说的是,由媒体和公众共同制造、加深的成见,除了女司机之外,还有很多。说河南人擅长坑蒙拐骗,说同性恋都有艾滋病,说医生就要收红包,说校长就要开房,甚至说领导干部哪有不贪腐的,背后其实都是一样的逻辑。如果没有理性的审视只有站队思维,没有包容与尊重多元的精神,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女司机”——即便你开车开得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