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跑道”,别等出了问题才想起整治

16.10.2015  17:49

  “毒跑道”事件,仍在发酵,牵动着无数家长的心绪。

  如果不是孩子上学后,集中出现了流鼻血、头晕、起红疹等症状,江苏多个地方的“有毒塑胶跑道”问题,可能仍然不会被人关注。面对家长、媒体、公众的质疑,近日,江苏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已责成有关单位对出现的问题,必须委托权威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检测结果。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与成年人相比,还在上中小学的孩子,辨识危险的意识不高,自我保护能力较弱。无论是对家长而言,还是对学校来说,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这些年轻的生命,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学校内部的基础设施,与孩子们的安全,息息相关,本就该以最严格的“标尺”进行度量,岂可只求价低,不管安全与否?又怎能只建不管,不顾是否符合标准?也正因此,从“纸桌凳”到“毒跑道”,类似的事件,才会引发这么多的愤慨。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条塑胶跑道从建设到启用,在技术指标、施工建设和验收等关键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规范。而江苏省更是围绕环保、安全和质量等,分年度编写了《江苏省农村运动场地塑胶化建设工程实施指南》,对塑胶跑道项目定制化“地方标准”。那么严格的标准,为何还会出现“有毒跑道”这样的恶性事件?

  熟悉茶叶制作的人都知道,从采摘到萎凋,从炒青到揉捻,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成茶的质量和口感。塑胶跑道,同样如此,标准虽然严,但毕竟环节多,只要其中一段没有把牢,在严格的标准,再美好的设想,都只会成为镜中水月、空中楼阁。

  有阳光照耀的地方,最不容易滋生细菌。其实,塑胶跑道,究竟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建设过程,是否存在漏洞,一晒便知。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上课的公共场所,更是凝聚一个民族希望的结点。相应的公共设施信息,理应满足家长、公众的知情需求。再说了,在法治社会,信息公开、透明,乃是最基本的要求。塑胶跑道建设,当然也不例外。多个眼睛看着,肯定比拉着帷幕强;拿着“显微镜”照着,肯定比“灯下黑”管用。

  “毒跑道”事件,既是一个教训,更是一个提醒。毕竟,安全从来都不是“假想敌”,别等到真正出事了,才幡然悔悟。真到那个时候,恐怕,已经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