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比利时“马背捕虾”在传承与保护中延续

19.09.2016  18:04

  新华社布鲁塞尔9月18日专电通讯:比利时“马背捕虾”在传承与保护中延续

  新华社记者潘革平

  距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约130公里的北海之滨小镇东代恩凯尔克,以“马背捕虾”活动而远近闻名。9月初的一天,记者一行应小镇所在的科克赛德市旅游局之邀来此体验这一延续了600年的传统民俗活动。

  碧蓝的海湾海风徐徐,湛蓝的天空中成群海鸟在翱翔。下午2点退潮之后,海湾露出一片宽阔而平坦的滩涂。

  在近百名游客好奇的目光中,五六个身着黄色防水外套的渔民骑上各自的高头大马走向海中,马背两侧各驮一只用来装渔网的大筐。强壮的马匹在海水中拖着绑在木板上的渔网,沿着浅滩缓慢行进,将隐藏在沙子里的小虾小蟹“一网打尽”。

  从捕虾人逍遥骑行的姿态可以看出,他们不仅对潮汐规律与滩涂深浅了然于胸,和胯下的马匹也有着默契配合。科克赛德市旅游局的伊冯娜·柯尼希介绍说,捕虾渔民需要数年时间才能掌握要领,而且他们还要有一匹彼此熟悉的好马。参与捕虾的布拉班特马是比利时本地马,肚圆腿粗,膘肥体壮。它们需要受过一至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训练才能用于捕虾。渔民们收获的主要是当地盛产的灰虾,也叫褐虾,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始于15世纪的“马背捕虾”曾在荷兰、法国以及英国等北海沿岸地区十分盛行。上世纪50年代,“马背捕虾”几乎绝迹,只有东代恩凯尔克3个家庭把它作为一种“打牙祭”的手段勉强维持着。那么,它是如何从“小众传承”向“大众关注”华丽转身的呢?

  转折发生在2013年。这年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强调“这一传统为整个社群带来了强烈的身份认同感,同时在社交和文化活动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马背捕虾”之所以能在众多候选对象中脱颖而出,应该主要归功于渔民们的坚守和比利时各级政府的有力支持。正是渔民们一代一代的口传心授,才使得“马背捕虾”避免走向“人亡艺绝”的境地,并最终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

  随着时光流转,“马背捕虾”也在与时俱进,以符合相关法规。例如,过去为便于下海,马尾都被修剪得很短。随着动物保护法规的完善,如今这一做法已被废止。

  各级政府的鼎力支持也功不可没。比利时弗拉芒区政府2008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摸底调查,2009年“骑马捕虾”便被列入清单。区政府对列入清单的每个非遗项目进行跟踪研究,想方设法进行保存。科克赛德市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保护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目前,当地政府积极鼓励年轻人学习这一传统捕虾方法,并出资组织渔民表演,特别是为期两天的捕虾节每年都会吸引1万多游客。

  虽然受到了重视和支持,但当地从事“马背捕虾”的人仍然不多,只有12户渔民,旅游部门提供的补助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今天,“马背捕虾”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传统手艺被保护起来并供人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