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开云:必须唤醒“沉睡”的医保基金
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雷海潮近日在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第十六次年会上表示,到2012年底,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累计结余7644亿元。自1999年至今,除2010年外,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结余率都在20%以上,其中2001年的结余率最高达到35%。(12月2日《经济参考报》)
一边是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一边是医保基金“钱多到花不出去”,这既令人匪夷所思,又让人惊诧莫名。国家设立医保基金,目的就是要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医保基金出现如今“钱多到花不出去”的状况,不仅背离设立医保基金的初衷,而且说明医保基金的管理和使用都存在问题。
先说管理。作为医保参保者,尤其是进过医院享受过报销待遇的人,有多少人不抱怨报销比例低?如果报销比例低是因为“差钱”,这还说得过去,但明明就“不差钱”,为啥还要把“钱袋”捂得严严实实?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天公地道,医保基金的“管家”把钱管得死死的,到底意欲何为?
再说使用。按照专家的说法,医保基金的使用原则,应该是当年收支平衡。如果结余量较高,不仅不能使效率最大化,反而容易被挪用,滋生风险。然而,我国医保基金年年结余,时间长达10多年,而且结余比例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控制在10%以下的水平,确实应该引起医保基金的“管家”及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了。有人说“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医保基金有钱不用,难道要留着贬值才用?
不可否认,从全国深化医改以来,随着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加快推进,医保的保障水平在不断提高。比如,各级政府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从2008年的人均80元提高到了2013年的280元。尽管如此,如何唤醒处于“沉睡”状态的大量的医保基金,当务之急是加强结余的医保基金的管理和使用。
解决医保基金“钱多到花不出去”的问题,其实不需要费太多的脑筋。第一,只须转变理念,减少结余,提高报销比例,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减轻参保人员的个人负担。第二,提高基金统筹管理层级,做大风险池。第三,加大门诊统筹的覆盖面,提高相应的支付比例。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解决医保基金“钱多到花不出去”的问题,既是贯彻三中全会的务实举动,更是解决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切身利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