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三次失误:曾认为可制止蒋发动内战
毛泽东指挥过数百次大大小小的战斗,是不是百战百胜呢?其实不然,在内战中,毛泽东有三次失误:
失误之1
第一次失误是1946年初,在对形势是向战争还是向和平过渡的判断上,毛泽东过于乐观,对和平肯定过多。
毛泽东在去重庆谈判前,曾一再说到,如果与蒋介石的和平谈判不能成功的话,美英苏可能出来干涉,干涉后还可能出现和平。毛泽东过去直接同美国打交道的次数不多,况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美英和苏联总体上还是合作的。因此,毛泽东觉得经过美英苏三国的共同努力,是可以制止蒋介石发动内战的。
此外,该失误还表现在决策上,比如部队复员多了些。1946年1月,国共达成停战,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五项决议;2月25日国共双方达成了双方军队整编方案;3月6日,毛泽东提出部队分两期复员,第一期复员1/3,第二期再复员1/3。当时解放军共有130多万人,两期复员,就只剩下40多万。因此,晋察冀区在解放战争时期不够得力。
失误之2
第二次失误就是内战爆发后,毛泽东从力争打胜仗以争取和平的观点出发,布置了南线和北线作战,这是一个不太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作战计划。
南线计划,通常被称为三军进击津浦路,即晋冀鲁豫、山东、华北三支部队在津浦路两侧作战,第一个阶段以山东野战军打徐州到蚌埠之间;晋冀鲁豫野战军打陇海路的开封到徐州段;华中野战军打蚌埠到浦口之间,然后再视情况晋野、山野出到淮河以南作战。这个计划是进攻性质的,但当时三军的力量还不足以打到外线去。
南线计划制定后,粟裕说,根据他手上的兵力,到淮南作战(蚌埠到浦口段东西地区)有困难。所以他建议在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出击津浦路时,华中野战军第一步先在苏中打,第二步再转战淮南。毛泽东听到这个建议后,告诉陈毅,你们先停一停。
后来,毛泽东说,我们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在政治上更主动,同时还可以看出敌人的弱点。因此毛泽东对粟裕说,你们就在苏中打,苏中打了胜仗,对其他地区作战配合作用很大,其他计划先不考虑。到了这时,毛泽东已经有了哪里能打胜仗就在哪里打的想法。
1946年7、8月份的苏中七战七捷更使毛泽东认识到实行积极防御的利处。10月1日,毛泽东起草的《三个月总结》中明确指出:过去三个月,已歼敌25个旅,今后要继续按照现在的办法打下去,歼灭敌人第二个25个旅,"我军必能夺取战略上的主动,由防御转入进攻"。
失误之3
第三次失误是1948年初,毛泽东要粟裕率领三个纵队挺进江南。
1947年7月至9月,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到10月全面展开,使蒋介石把主要兵力都集中到了中原,中原出现了僵持局面。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毛泽东要求粟裕准备带领三个纵队渡江开辟新的战场。
1948年4月18日,粟裕慎重考虑后建议中央暂时还是留在中原地区打仗。因为这时根据地已逐渐巩固,并开始打一些中等规模的战役。所以,毛泽东接到电报后,要粟裕和陈毅再研究一次。5月初开了中央书记处会议,毛泽东批准了粟裕的意见,放弃了原先下江南开辟新战场的计划。
当时,毛泽东想让粟裕南下深入蒋管区的计划是不完全符合当时实际的。第一,江南多水网地区和山区,不像在中原地区那么容易活动;第二,中原地区已经由我军经营了几个月,逐渐具备了打大仗的条件,江南则没有;第三,中原作战可以依托后方的支援,江南则远离后方,需要有一个很长的发动群众、经营地方的过程;第四,原来中原战场蒋军的有些精锐部队到江南后因受装备限制,发挥不了作用,因此不一定会跟着到江南。不过,幸好毛泽东及时纠正,这次失误并未造成大的损失。
(摘自《领导文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