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何有“三怕”:怕泪、怕血、怕喊饶命!

28.08.2015  01:13

  本文摘自《毛泽东初进中南海》,何虎生 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

  毛泽东胸怀博大而又慈善质朴,对人民群众充满了感情。进入中南海后,他仍然保持着服务人民艰苦朴素的作风,坚持阅读和回复人民来信,并在休息的时间去农家走访,了解情况。毛泽东一贯崇尚俭朴,衣服大多破旧,但仍舍不得丢掉。在饮食上,毛泽东吃的非常简单,不讲究口味,爱吃"门前菜";在住房方面,毛泽东反对铺张浪费,不允许住处有华丽的摆设,保持了勤俭节约的作风。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充满斗争性的伟大革命家,而且也是胸怀博大、富有感情的人,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毛泽东作为一位多情善感的质朴常人,他的坚硬如钢的意志和他的善良柔和的心地都是一样鲜明,一样强烈。因而导致毛泽东有"五不怕"的革命大无畏的精神,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有三怕,这三怕并不是毛泽东胆小懦弱,而是其心肠慈善,时时处处为广大人民群众考虑,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一怕泪。毛泽东曾对贺子珍说:我这个人平时不爱落泪,只有三种情况下流过眼泪。一是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流泪,我也忍不住要掉泪……

  1948年5月,在东渡黄河后的一天,毛泽东乘吉普车,由城南庄去西柏坡。吉普车翻山越岭,在山路上艰难爬行着。

  当行到平山县大路上的一个村头附近,大家发现离吉普车不远处路边草丛中好像有几个人。

  车子驶近以后才发现,原来是个八九岁的小女孩躺在路边茅草上,身边坐着一个30多岁的农村妇女,一圈人正围着她们在着急。

  当车子从她们身边驶过时,车上的人看清那女孩子身上盖着一件破衣裳,身下铺着茅草,双眼紧闭,脸色蜡黄,鼻子里不时地往外流血,已经奄奄一息了。

  孩子的娘坐在地上,抚摸着孩子的小脑袋,悲痛地呼唤着孩子的名字。周围的人同情地看着这对母女,都没有什么好办法。"停车!"毛泽东突然叫道。

  司机周西林把车刹住,毛泽东第一个跳下车,大步走到孩子身边,蹲下来摸摸孩子的手和额头,问:孩子怎么了?"病啦!"女人泪流满面。"看来病得不轻,多长时间了?""三四天了,起头轻,越来越重。"孩子的娘擦了擦眼泪,声音颤抖地说。"怎么到这村来啦?"毛泽东着急而关切地问。"打算去找个医生,可是孩子快不行了。"说着孩子的娘又哭了起来。

  是啊,在这深山僻壤,穷人有病,一无医,二无药,三无钱,多少人不都是这样眼睁睁地看着死去了。这时,毛泽东猛地回头,朝车上看,大家看到他的眼圈泛红。

  "我在这里。"朱仲丽医生在毛泽东身边说,长期跟随毛泽东的经历,使她明白了毛泽东的想法和意图。

  "快给这孩子看病。"朱医生用听诊器听,又量体温,然后问孩子发病的过程。"有救吗?"毛泽东问。"有救。""好,一定要把她救活!"毛泽东顿时放开声音。

  "可这药……"

  "没药了?"毛泽东又显出紧张担心的神色。"有是有……只剩一支了。""什么药?"

  "盘尼西林。""那就快用。""这是进口药,买不到,你病的时候我都没舍得用,不到万不得已……"

  毛泽东对朱医生的犹豫有些不耐烦,他生气地说:现在已经万不得已,人命要紧,你马上给孩子注射!

  朱医生将那支珍藏很久没舍得用的盘尼西林用给了生病的孩子。接着,又注射了两支别的药。然后给孩子擦了擦脸,用纱布紧紧扎住耳朵上的动脉。

  朱医生打过针,用水壶喂那孩子水。那时候抗生素是很稀有的,所以很显特效。工夫不大,孩子忽然抬起眼皮,轻悠悠地叫了一声:""!

  那女人呆呆地睁大了眼,泪水哗哗地往下流。忽然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哭叫着:"菩萨啊,救命的菩萨啊!"

  毛泽东两眼泪花迷离,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忙转身吩咐朱医生:你用后面那辆车送这母女回家吧。再观察一下,孩子没事了你再回来。

  后来,每当谈到那个孩子和流泪的母亲,毛泽东眼圈总要泛红:也不知道那孩子现在怎么样了?把她带来治疗一段就好了……他多次感慨:农民缺医少药,闹个病跑几十里看不上医生,要想个法子让医生到农村去。吃了农民种的粮就该为农民治病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