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毛泽东的阅读史:去世当天仍阅读近3小时
三联书店近日出版《毛泽东阅读史》一书,作者陈晋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他多年来从事毛泽东和中共党史文献研究以及电影、电视文献片撰稿,著述和影视作品多次获奖。
陈晋认为:“毛泽东的阅读史,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他的精神成长史、认识发展史、思想升华史、知识愉悦和情感表达史。”
去世当天仍阅读近3小时
毛泽东一生究竟读了多少书,读过哪些书,无法做完备统计。但有据可查的是,毛泽东去世后,在中南海住处留存的藏书,即达1万余种,近10万册。一些书中留下了他的批注和圈画。他读而未藏,以及读过藏过但后来丢失的书籍,更不知几何。
毛泽东的阅读似乎一刻也不能停下来。从1960年代起,毛泽东年事已高,他不断让人把一些经典书籍印成大字本来读。1972年,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时,毛泽东指着堆积在书房里的书说:“我有读不完的书。每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1975年,他眼睛不好,还专门请一位大学老师给他念书。
逝世前,毛泽东已经说不出话来,但脑子清醒,仍然坚持看书。他当时看的是《容斋随笔》和刚刚编译出版的日本《三木武夫及其政见》。《容斋随笔》是毛泽东一生爱不释手的一本书;三木武夫当时正在竞选日本自民党总裁,看来毛泽东临终前很关注此事。
毛泽东于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逝世。根据病历记录,9月8日那天,他全身都插了管子,时而昏迷,时而清醒,清醒过来就看书、看文件,共11次,用时2小时50分钟。最后一次看文件是下午4时37分,7个多小时后便辞世了。
读过多国版本的《拿破仑传》
很多人都知道毛泽东喜欢读中国历史,事实上,他对西方历史也相当关注。他最喜欢读的是法国近代史,最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是拿破仑。
根据身边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曾阅读过法国、英国、俄国等多国出版的《拿破仑传》。萧乾夫人文洁若也谈到,“文革”中,为了进一步研究拿破仑,毛泽东想看法国福尔写的《拿破仑论》。此书无中译本,有关部门便找到了萧乾,把他从“五七”干校调回北京,约了几个人夜以继日地赶译。大致一周的时间就出了大字本,送给毛泽东阅读。此外,毛泽东当时还嘱印过一种两函十七册的线装大字本《拿破仑传》,供领导干部参阅。
据粗略统计,从1910年到1973年,毛泽东读谈拿破仑不下40次。毛泽东对拿破仑的熟悉程度,让一些法国人也感到惊讶,担任过法国驻华大使的马纳克曾回忆:“他对波拿巴特别了解,甚至了解那些细节问题。”
在不同时期,毛泽东对拿破仑的研究有所侧重。早年,他把拿破仑视为“有大功大名”的“豪杰”,认为与“德业俱全”的“圣贤”,尚有差距。延安时期,他从书中参透的是,拿破仑指挥的多数战役都是以少击众、以弱胜强,战略战术运用得当,而拿破仑最后的失败,西班牙、俄罗斯的游击队发挥了很大作用。
毛泽东晚年再读拿破仑,关注的重点则是拿破仑打破欧洲各国包围后,反过来称霸欧洲造成战略失误,从中他又看出失道寡助的历史规律。
读“反面的东西”
毛泽东的阅读方法与常人不同——相同题材的书,他习惯把叙述不同甚至观点相反的著述,对照起来读。
例如,他读美国历史,就让人到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去借,并专门写条子说,不光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写的,也要有资产阶级学者写的。
为读《楚辞》,1957年12月,毛泽东一次就要了50余种古今对《楚辞》有价值的注释和研究书籍。为研究《老子》,1959年10月23日他外出时带走的书籍中,就有“关于《老子》的书十几种”。
毛泽东一直强调,要阅读一些和自己的观点不同,甚至观点相反的书。1957年,他对领导干部讲:要读蒋介石的书这样反面的东西。我们有些共产党员、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的缺点,恰恰是对于反面的东西知道得太少。读了几本马克思的书,就那么照着讲,比较单调。讲话,写文章,缺乏说服力。由此,他提出要编辑蒋介石全集,此外还要出孙中山全集、康有为全集,自己还熟读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
1965年,中宣部根据毛泽东的意见,让有关部门编辑了《蒋介石言论集》系列,准备每本印五千册。他批示:“五千册太少,应出一万册。”1960年代,他多次讲,不读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书,就不能真正懂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并说“这是我的经验,也是列宁的经验,也是马克思的经验”。记者欧阳春艳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