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透露出的一首诗震惊文坛

06.11.2013  17:14

  人民网北京11月6日电 (陈苑)本书第一次沿着心灵深处的声音走近毛泽东的内心世界,第一次由情感激越的文字来探寻他和现当代历史的互动关系。毛泽东作为一个开天辟地的政治家,纵横捭阖的军事家,远见卓识的思想家,其滔滔不绝的智慧与谋略,令人称奇的心路风景和人格魅力,历来是人们所仰慕、所探寻的。从毛泽东诗词释读的全新角度来解读这位历史巨人的绝代风华,是传承文化和积累智慧的必要方式,是对人格光辉的弘扬,是文学和历史相会的一场盛宴。

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封面

  本文摘自《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 作者:陈晋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0

  【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已授权人民网读书频道对本书进行连载,禁止其它媒体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毛泽东自认是“创造性的诗人

  作为诗人,毛泽东有着异乎常人的自信。

  还是在陕北峰峦起伏的黄土高原上,他便举起套着灰色棉袄袖子的右手,指着自己对一个来访的美国人说了这样一句——

  “谁说我们这里没有创造性的诗人?这里就有一个”。

  从那个时候往前大约四十多年,这位创造性的诗人来到世上的第一声啼哭,和常人没有两样。大了一些,他自然也同乡村伙伴们一道去放牛割猪草,或者嬉水上学堂。

  不同的是,在这个孩子出生一百周年的时候,绿阴掩映的故乡韶山峰半腰,却长出一片占地25亩的诗词碑林,上面用花岗岩精心雕刻着他的诗作。

  一条蜿蜒小道伸进这灌木丛生的山坡,正是他小时候经常放牛或玩耍的地方。那时的乡村少年毛泽东,绝不会想到,这里将会长出自己的诗林。

  父亲的本意,是要把毛泽东培养成一个像自己一样富裕的农民或精明的粮商。于是,在毛泽东17岁那年,父亲决定送他去湘潭的米店学徒。

  或许是意识到已经身处人生的岔路口,毛泽东动用了各种方式,说服父亲改变了主意,答应他外出求学。

  历史不会求证于假设,但历史常常可以去假设。

  如果没有在人生岔路口的这一坚定选择,以后的惊天动地和千古传奇,也许绝不可能成就。

  由于毛泽东从小就不爱钱,在芸芸众生中,他可能是一个不成功的商人,他也可能会去做别的,

  但大概不会是后来的政治家毛泽东,也不会是后来的诗人毛泽东。

  这一人生转折的意义,在毛泽东走出韶山的那一刻,便露了端倪。他在不经意间向传统的农民生活作了一次诗人方式的告别。

  1910年,外出求学的毛泽东,临行前改写了一个叫月性的日本和尚写的言志诗,夹在了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离开韶山冲的毛泽东,到了长沙。到了北京。到了上海。到了广州。到了武汉。到了瑞金。到了遵义。到了延安。

  他脚步匆匆,四处寻觅。

  匆匆地行走,意味着任重道远。

  肩负使命的人,总不免五味遍尝。

  一路前行的毛泽东,终于走出个别样的人生风色,走出了辽阔的一片天地。

【1】 【2】 【3】 【4】 【5】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