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机构多靠\"忽悠\" 咨询师简历可胡编

28.10.2013  14:02

  目前,在北京教育市场上,开设各种课程辅导的民办教育机构遍地开花,随处可见,然而,立德教育、国邦教育、瀚林新思维教育等多家教育机构在今年陆续“人去楼空”,家长所交的课时费下落不明。北京青年报记者通过对多位受害家长和业内人士的采访,发现许多民办教育机构都是靠“忽悠”过日子的。

   承诺保证实现难

  多位家长称教育机构销售人员许下了诸多承诺:孩子成绩飞速提升,拥有一线老师等。摆在家长面前的是诱人的“蛋糕”,然而,很多宣传都严重“注水”。

  当下最受家长热捧的是各个学校的一线老师,教育培训机构也常以一线老师为招牌进行宣传。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一线老师根本不允许以挣钱为目的外出授课,就算真有一线老师,也是个别人铤而走险。此外,有些教育机构的老师甚至连执教资格都没有。

  教育机构经常打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承诺,比如保证孩子在比赛中获奖,学习成绩提高,能够考上更好的学校等,并称目标未实现就全额退款。一位王姓家长称,当时国邦教育承诺数学成绩提高,但几个月的辅导后,孩子的期末考试成绩依然不及格。他申请退还全款,国邦教育的工作人员百般推脱,甚至提出要给孩子更换老师,后又称退钱要过一段时间。就在反复的扯皮中,国邦教育突然关门大吉,他所交的钱款也不知去向。“这些目标哪那么容易实现。”一位业内人士说教育机构夸大宣传很普遍。

   办学许可资质无

  教委对于民办教育许可一直有严格的审查,在高门槛下,很多教育培训机构另辟蹊径,成立教育咨询公司,用“挂羊头卖狗肉”的方式来办学。

  多位在瀚林新思维停业风波中受到影响的家长表示,其在选择教育培训机构时,并没有认真查看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北青报记者看到了瀚林新思维的办学许可证,其注册地在西城区,名称为西城区新思维教育培训学校,不过查阅西城区教委年度检查公示时发现,其2011年并未进行年检。北青报记者还发现其在西城区工商部门注册了一家北京瀚林新思维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其一般经营项目是教育咨询等,且通过了2012年的工商年检。

  “取得教育部门办学许可的门槛很高。”一位业内人士称,很多教育培训机构都没有获得办学许可资质,于是改头换面,在教育咨询公司的“盖头”下进行办学,开设各种课程辅导班,这已经超出了教育咨询的经营范围。

   交费方式风险大

  据北青报记者了解,大量教育培训机构都是采取先预收课程全款的方式,很少有机构能够允许家长随着课程的推进分期付款。对于一些所报课程较多的家长而言,动辄几万、几十万的钱就交到了教育机构的手中。然而这种先交钱后上课的运营方式隐藏着极大的风险,一旦教育机构资金链出了问题,很多家长不得不“钱课两空”。

  一位在瀚林新思维停业整顿风波中遭受损失的朱姓家长说,他当时为孩子购买了300个小时的数学思维训练课程,每小时260元,一次性便交纳了78000元全款,直到新思维停业整顿,他家孩子只上了六七次课。“这个行业都是这样,一次性交全款,北京新思维的注册资金才100万,且没有固定资产,可是预收的课时费就达140多万。”他说,这种交款模式下,一旦公司出了问题,家长们防不胜防。“报的课时越多越有优惠。”他说这种方式也在引诱家长多报课时,让更多的资金流入教育机构手中。

  北青报记者电话联系了聚智堂、智康教育、精锐教育、高思教育等机构,接线人员大都表示选择课程后必须一次性全部付清,不能分期支付,只有一家机构表示可以分期付款,不过要打申请。

   合同纠纷索赔难

  当大量课时费被揽入教育机构囊中时,一旦教育机构因经营或投资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而“关门”,对于家长而言,前方将是一条充满荆棘坎坷的索赔之路。

  “最开始说是合同纠纷,让我们走法院起诉。”多位在新思维停业整顿事件中受损失的家长无奈地说,走法院起诉途径既费时又费力,而且还会遭遇执行难,他们希望能够以合同诈骗走刑事立案渠道。

  “认定合同纠纷对家长非常不利。”一位业界律师告诉北青报记者,是否诈骗要看教育机构的具体情况,如果其负责人预收了家长的大量课时费,但却因经营不善导致停业,那么也只能是合同纠纷,家长们的索赔之路就很困难了。文/本报记者 杨琳

   记者卧底

  胡编简历即可当咨询师

  招生,直接决定着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的命运,电话销售员被塑造为课程咨询师,主要任务就是“”家长上门。

  北青报记者随意编造了一份简历去面试,当场未出示身份证、学位证等,就被成功录用。

  卧底第一天,早上9时,推开紧闭的玻璃门,北青报记者被领进挤放着6张办公桌的咨询室。每个人的桌上都有一部网络电话、一本家长通讯录,都是望京附近的中小学学生家长,学生姓名、班级、家长电话齐全。办公室的5名同事,都是没学历的最底层“北漂”,正每人抱着一部电话“背书”:“是××的家长吗?我是××培训机构的老师,今天给打您电话,就是想问孩子有没有学业上的困扰……

  新人被告知,“开场白”得一气呵成,先提孩子的姓名,不等家长有拒绝的余地。北青报记者首日的“业绩”不错,当天下午,在照着通讯录拨打了30多个电话后,酒仙桥小学一名四年级学生的家长,表现出了对补课的兴趣。“孩子英语总跟不上,你们这有小班辅导吗?

  旁边的同事悄悄提醒:“就说孩子成绩不好,更需要老师一对一辅导,进步才明显。”事后,该同事解释道,因为推一对一,学费更高,销售拿到的提成相应更多。咨询主管要求每隔几天要“跟进”,利用询问孩子的成绩,向家长施压,促成上门来报班。

  还有家长问补课班师资如何,办公室一名90后女孩立马热情地介绍道:“我们这有西城、海淀的一线名师,教学质量肯定没问题。”但挂断电话后,她就变成了不屑的口吻:机构里没有海淀名师,但只要能吸引家长上门,就算成功了一半。

  据了解,在另外一家大机构,一名山西师范大学的毕业生,硬是被包装成北师大毕业,连毕业证都是现做的,放大后摆在门店显眼位置。 来源:北京青年报 记者 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