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南昌城洋行林立 "煤油四姐妹"垄断市场

08.05.2015  11:44

  旧时,南昌人称棉布为“洋布”,称火柴为“洋火”,称煤油为“洋油”,为什么那么多日用品的名字中带“”字?这当中有特定的历史原因。

  清末至民国年间,大批外国货涌入南昌市场,民族工商业和手工业受到严重影响。外国货中有棉布、火柴、煤油、香烟、药品、颜料等,几乎囊括了所有日用品,南昌百姓把这些技术领先、经久耐用的物品统称为“洋货”。民国初期,南昌城内洋行林立,洋货行主要集中在今天中山路、胜利路等路段,棉布、煤油、药品等是百姓生活中最常用的洋货。时至今日,“洋货”的叫法已渐渐消失,但对于那段历史,不少上了年纪的南昌人还有着深刻的记忆。

   九江开埠后南昌成为洋货集散地

  民国初期,南昌城内洋行林立,洋货市场迅速形成。80多岁的“老南昌”罗大爷告诉记者,民国年间南昌的洋货行主要集中在今天的中山路、胜利路等路段,“洋布、洋油、洋火、洋袜子、洋肥皂、洋绒手巾,那几条街到处都可以看到洋货行”。

  九江开埠后,英、美、俄、法等国在九江市区及庐山牯岭风景区霸占大片“租借地”设立商行,其中资本雄厚、经营规模较大的有英商经营的怡和洋行、太古洋行、亚细亚煤油公司,美商经营的旗昌洋行、琼记洋行、美孚石油公司、德士古煤油公司,俄商经营的阜昌、顺丰2个砖茶厂等。这些公司以九江为据点,通过九江至南昌的便利水上交通枢纽,由南昌这个南北物资交流中心和内销外贸货物集散地向全省辐射,形成一个庞大的销售和收购网络。1916年南浔铁路通车后,更是增加了货物运输的便利度。这些处、栈、店大多由各地殷实的商户代办,由于能赚取丰厚的佣金,并可以打着洋行的旗号对付官僚军阀的盘剥,各地商人都乐意为洋行服务。据统计,1912至1948年,江西从九江口岸年进口商品有120余种。

   棉布是销路最大的洋货

  棉布、食糖、煤油、钢铁、海产品,洋货几乎无所不有,其中棉布进口最为大宗。与当时市场上销售的土布比较,进口棉布布幅较阔,且质地柔软美观,价格又低,因此颇受消费者的青睐,许多经营绸布业的商店,纷纷经营洋布或兼营洋布,获取丰厚的利润。

  旧时,人们把经营纺织品的商店称为洋货店,当时南昌最有名的洋货店之一就是李祥泰绸布店。家住洗马池社区的八旬老人裘彪还记得,李祥泰大致就开在今天三泰黄金大楼的位置,里面的布匹种类十分丰富。大多数布匹是外国货,日本货有白洋布、花洋布、府绸等,货巧价廉,销路最广。英国货则有泰西缎、小羽绫、西洋竹布、西洋花布等,产品质量好,高档货多,其中英国元芳洋行的花烛牌小羽绫销路最大,几乎城乡人人皆知。“李祥泰里总是挤满人,尤其是快过年或婚嫁旺季,顾客更多,都是来扯布做衣裳的。”裘彪告诉记者。据民国时期相关资料记载,1913年江西进口棉布598056匹,1914年进口680382匹,1915年进口582221匹。连年的大进口量,显现出当时南昌人对洋布巨大的需求。

   煤油四姐妹”曾垄断南昌市场

  “解放前有洋布、洋火、洋表,还有一种老百姓用得很多的东西,洋油。”九旬老人张第富告诉记者。洋油即煤油,民国年间南昌虽有发电厂,但发电量很小,接线也不方便,除了富裕阶层可以享用电灯,普通百姓都以煤油灯照明。“那种煤油灯,外面有个玻璃罩子,里面用灯芯点火,火光明亮,不怕风吹,还很卫生,所以老百姓都喜欢用。”张第富说。

  南昌居民历史上曾长期以矿烛、植物油脂、火把照明。1884年,国外石油经鄱阳湖、赣江运抵南昌,南昌居民开始使用煤油,从而形成了煤油行业。首先是英国亚细亚煤油公司在九江设立洋行。由于当时九江是江西北大门港口,又有租界,因此洋行都集中在九江洋码头。1906年,美商美孚石油公司将鹰牌煤油、飞虎牌汽油委托由赵干卿在南昌滤水站开设的“仁记洋油栈”代理经销,“仁记洋油栈”成为南昌最早的洋油代理商行。1913年由傅绍庭在沿江路开设的“立丰煤油栈”,代理经销英国亚细亚煤油有限公司天宝、铁锚、僧帽牌的煤油、汽油等。漆履堂在上河街开设的“福隆”经销美国德士古洋行火油有限公司的幸福牌煤油。王硕卿在带子巷开设的“德大”经销俄国遍地牌煤油。“当时,英、美、俄三国石油,为立丰、仁记、福隆和德大4家商行垄断,号称‘煤油四姐妹’。但遍地牌煤油质量比较差,老百姓后来都不买了,另外3家商行的货在南昌卖得很好。”张第富说。

   美丽、大刀牌洋烟曾风靡一时

  民国年间,南昌市场上销售的卷烟也有很多是舶来品。历史上,南昌市民普遍吸用旱烟和水烟,有专门从事生产和经营的黄烟铺。1905年,外资英美烟草公司和华侨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上海等地开设烟厂,卷烟开始进入国内市场。

  为了改变南昌人的吸烟习惯,扩大市场占有量,外国公司可谓煞费苦心。英美烟草公司和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南昌设立烟草经营机构,除了利用报纸、折扇、童衣打广告,还推出了免费试吸活动。所出售的卷烟在烟盒内放置照相机、面盆、毛巾等彩票,裘彪告诉记者,他小时候还看到有的烟盒里放着小卡片,集齐一定数量卡片就可以到商店里换香烟。对于经销商,外国公司给予先货后款、霉变包退包换、涨价事先通知、降价弥补损失等优惠条件,鼓励多销。

  1937年,南昌共有卷烟店71户,而到1947年,卷烟店已经增加至118户,外烟充斥南昌市场。销售的卷烟有英美产的红锡包、老鹰、大刀牌,南洋产的美丽、金鼠、长城牌等。张第富说,红锡包、哈德门、老鹰牌等是高档烟,当时普通百姓抽得比较多的是美丽、大刀牌等。

   上世纪20年代南昌就有“屈臣氏

  西药业是南昌洋货市场的另一大行业。1920年,南昌第一家西药店“屈臣氏”开业,稍晚开业的有“泰西药房”。至1947年,全市共有西药批零店近70家,较有名气的有“华英”、“聚成”、“东南”、“亚洲”、“九洲”、“中英”等。新中国成立前,西药进货多以上海、广州等地为基地,较大的药房为了争夺市场,派出人员常驻上海、广州采购药品。时令急需药品则临时派人外出采购,紧俏贵重药品随身带回,一般药品托运回店。药房经营品种不多,大药房500种左右,小药房只经营比较行销的品种。

  罗大爷告诉记者,他曾去过今天胜利路上的华英大药房买药,“那时候,华英大药房在南昌非常有名,因为价格公道、药品齐全,很多老百姓宁可多走路也要去那里买药。”抗日战争前,南昌市场上经营的西药主要有德国的阿司匹林、加当片,日本的仁丹,英国的万勒鱼肝油等。抗战胜利后,美国的青霉素、链霉素、璜胺嘧啖以及意大利的氯霉素胶囊丸等相继涌入我国医药市场。与此同时,国内民族医药工业也有了发展,布乃芬片、鹧鸪菜、何济公止痛散、陈六奇济众水等相继问世,与舶来品并驾齐驱。

  罗大爷告诉记者,洋货充斥市场,对民族工商业和手工业造成了严重影响,比如洋布热销,土布销量就严重萎缩,洋烟风靡,黄烟便不再成为大众选择。一些人提出“国货当自强”,南昌还掀起过提倡国货的运动。洋货盛行是特殊时期的产物,它在严重影响民族工业的同时,也改变了普遍百姓的生活方式,因此不少“老南昌”对那段历史仍记忆犹新。(记者 魏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