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怎样考大学 学生也要背“政治”上补习班

09.12.2013  17:50

  最近两三年,文化界掀起了一股“民国热”,大量图书和专题追寻着先贤们的足迹,把他们的生活琐事甚至风流韵事挖掘并演绎出来,以此映照出今日那些蝇营狗苟、不思进取既没有学术功底也没有人格魅力的“专家”、“学者”们“皮袍下来的小”来。

  那个时代确实有很多学者大家闪闪发光,他们的学业衣钵传承至今。但在那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洋货入侵农村崩溃、天灾人祸连绵不断致使百姓大面积死亡的年代,学界与教育界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单就民国大学教育而言,就有着很多瑕疵。

  民国也有“统考

  我读过一篇文章,说民国中学生考大学不存在统一考试,出什么试题都由高校自己来定,灵活多变,更能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是素质教育的先驱云云。

  没错,在民国考大学,确实没有全国统考,但是部分高校之间的统一考试还是有的。比如说北洋时期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和浸会大学等教会学校举行过新生统考;抗战时期南迁至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新生入学,一直是统一考试;抗战胜利以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也搞过统一考试。

  民国考生也要搞“题海战术

  跟现在长达几页的高考试卷比起来,民国时的“高考”试卷都是短小精悍,无论《国文》、《英文》还是《算学》、《史地》,一般都是四五道题,最长不超过十五道题。但是考题出得少跟素质教育并不能划上等号,民国的考生们在参加入学考试之前,仍然要花费大量心血搞“题海战术”,不然就很难达到所报考高校的录取分数线。

  民国的图书市场上充斥着这样的书:《大学投考指导》、《全国各大学入学试题解答》、《大学入学考试指南》、《大学投考常识辑要》、《各大学入学试题通辑》、《大学入学考试各科题解》……现在的家长看了这些书名,大概也能想起跟今日图书市场上俯拾皆是的《高考模拟试题库》、《我的高考我做主》、《向高考满分冲刺》吧?

  民国也有“高考辅导班

  现在每逢假期,各个城市都会涌现大量的“高考辅导班”,在民国时代,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也是如此。这两座城市是高校最集中的地方,全国超过60%的大学都在这里(抗战时期除外),而且几乎每所高校都办有附属中学和附属小学,其中附属中学的老师往往参与出题,知道每年的大学入学考试都会考哪些东西,所以他们在中学授课之余,又办了五花八门的补习班,专对准备报考某所高校的学生进行辅导。由于他们参与出题,所以“押题率”很高,所以“顾客”盈门,“生意”很火爆。

  遥想当年,尚未成名的女作家丁玲来到北京,想报考国立北京美术学校(1934年更名为“北平艺专”,即今日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为了能够顺利考上,她交钱参加了西单附近的一所补习班,而这所补习班正是北京美术学校附属中学的女校长办的。可惜的是,丁玲后来跟胡也频谈了恋爱,没有在补习班里好好听讲,于是也就没有考上北京美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