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县三大制度提高“知民度”:民事代办、包村走访、干部夜访

02.04.2014  16:02

    新华网江西频道4月2日电(记者赖星)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对部门办事程序不熟悉,影响办事效率;党员干部和民众之间形同陌路,“鱼水”关系变“油水”关系.....为改变这一状况,江西省吉安县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行“民事代办、包村走访、干部夜访”制度直接服务群众,提高干部“知民度”。

     1421名“代办员”为民跑腿办事

    “孩子看完病,发票马上就可以交给村干部代办报销,再也不用跑乡里了,太方便了。”刚领到合作医疗报销款的登龙乡泗塘村村民刘玉秀笑着说,“便民服务室成了大家能够来、也愿意来的中心”。

    “通过民事代办制度,真正让老百姓办事‘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只凭一张单,只跑一次腿’。”吉安县县委书记刘洪说。

    吉安县在307个行政村建立了村级便民服务室,全县共选聘了1421名村“两委”干部和社区网格员为代办员,每天上午轮流在便民服务室坐班,开展民事村代办活动。有些村级便民服务室还配套幼儿园、卫生室和便民超市等社会服务,成了“能够来、愿意来”的群众中心。

    根据群众需求,吉安县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且能够代办的计划生育合作医疗、社会保险等7类26项服务内容全部纳入代办内容,采取“马上办”、“代着办”、“领着办”三种方式为群众提供服务。民众基本达到了“大事不出乡、小事不出村、琐事不出组”。

     干部驻村蹲点扎根群众

    天河镇横林村地区偏远山区,这里的农民年人均收入不足2600元,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距县城足有70公里。

    横林村樟树陂村小组村民张启贵是苗族人,他和村里的另外8户都是从贵州山区移民而来,在头几年一直过着苦日子,住所是用茅草、树枝搭建的草棚。“孩子上学都要走10多公里的路,上不起学,也不愿意上学。”张启贵说。

    吉安市以吉安县和市农业局为试点,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以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了解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破解发展难题,促进干部作风转变、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为内容的“三进三解三促”活动。联系樟树陂村县乡干部了解张启贵等人的难处后,联系相关部门帮他们通水,修路,建房。

    吉安县要求县级领导干部结对联系1个以上乡镇、2个以上贫困村、3个以上村小组、4个以上企业或项目工地、5个以上分管领域的机关事业单位、6户以上的贫困户或低保户。张启贵说,县扶贫部门帮他们申请了贷款,村民们加入了养羊合作社,收入也水涨船高了。

    “现在我们上群众家,常被他们热情邀请做客。”吉安县永和镇党委书记张隆富感慨,“这说明老百姓和我们的心距离近了,我们转变作风、联系群众有了一些效果。

     干部夜访提高“知民度

    “晚上7点以后,农户大部分吃过晚饭,心情放松,此时进行夜访,他们愿意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我们也更容易听到群众真正的心声,提高了干部‘知民度’。”安塘乡党委副书记罗军介绍,

    为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吉安县推行以“知民意、解民忧、帮民富、暖民心”为主旨的“干部夜访制度”,组织党员干部利用夜晚闲暇时间,走进百姓家中,面对面听民意、办实事、解难题,架起党群干群“连心桥”。

    吉安县城北新区由于征地补偿费分配问题没有解决后,群众一直阻扰施工。面对这一难题,敦厚镇党政主要领导组织4个工作组进村入户,连续夜访1个月,常常和群众吃住在一起,他们这一举动感动了群众,工作赢得了理解,补偿费分配和阻工问题得以解决。

    夜访组按照“群众反映问题多的地方必去,工作推进有难度的地方必去、重要举措出台后可能引发利益冲突的地方必去”的原则,做到“六必访”,即:访困难群众、访留守老人儿童、访村组干部、访经济能人、访五老人员、访信访对象。 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共组织15000余名党员干部,组建417个工作组,走访群众15.3万余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