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情笔记”关键要入脑入心

03.06.2016  12:40

  ●袁浩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一些机关干部在认真搞好学习的同时,还走出机关,走进基层,养成了记“民情笔记”的好习惯。他们或走村串户问寒问暖,或深入田间地头与百姓促膝谈心,把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详尽地记在本上。应当说,这种记“民情笔记”的方式不失为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拓展学习教育内涵的一种好办法。

  不过,不管是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还是记“民情笔记”,都不是简单地记个笔记就算了事,关键还在于能否真学真懂,能否入脑入心。有的同志虽然把民情记下来了,日后并未当回事来办,待群众问起,方才恍然想起。个别干部甚至以“官腔”予以搪塞。如此下去,“两学一做”就成了形式主义,“民情笔记”也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民情笔记”的初衷是为了了解民情、排解民忧,只满足于记记笔记,而没有解决问题的行动,说明一些干部并没有真正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记“民情笔记”只是赶时髦、搞形式。要想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民情笔记”就不应仅仅是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写在纸上,而要写在群众的口碑中、写在群众的心坎里、写在为民服务的行动上。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沉下去,在思想上、感情上、工作中牢记群众、贴近群众、深入群众,了解真实情况,并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仔细研究,入脑入心,对群众的合理诉求及其热切期盼解决的问题做到不回避、不推诿、不敷衍,能办的马上办,需要一定时间、多部门协调解决的形成合力抓紧办,不能办的做好解释工作,最终使“民情笔记”中记录下来的问题一一得到落实。惟有如此,“民情笔记”才不会流于形式,才能真正反映民意,发挥作用。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