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民生 温暖民心——赣州市大力改善民生走笔

08.01.2015  11:00
      近日,定南县岭北镇玉石村村民在自家院子里用自来水洗菜。《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后,我市通过改水解决了278.4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两年多来,作为振兴发展的开局大事,赣州改善民生工作可圈可点:
      全市整合投入民生类财政资金逾800亿元,民生类支出占财政总支出近六成,年平均增幅为23%;全市投入111.61亿元实施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63.08万户农民告别了居住透风漏雨土坯房的历史,老红军和烈士遗属遗孀及后代全部住上新房;全市解决了278.4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新建、改造农村公路5900公里,数十万群众告别了“出门三步羊肠道,百里千斤靠肩挑”的艰难日子;全市农村电网改造资金由往年3亿多元增加至2013年的8亿多元,完成低电压改造35万余户,近300万人结束了“冰箱成杂物柜、电灯像萤火虫、电扇转不动”的苦恼生活,7.1万户不通电山区群众告别了祖祖辈辈点煤油灯、照松明子的历史,18.65万户农民看电视难问题得到解决;
      一组组温暖民心的数字背后,是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铿锵足音和惠民阳光。

   用好惠民德政

  《若干意见》出台后,赣州随即启动了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至2014年底,全市63万多户居住在危旧土坯房的困难群众实现了安居的梦想。
      今年60岁的刘扬泉是兴国县埠头乡铭恩新村的五保户,一度靠收破烂维持生活。之前,刘扬泉住着一间百年老屋,每逢雨天,往往坐在床头等到天亮,遇上暴雨时,还要跑到外面去躲避,生怕房子倒下来。
      如今,在当地政府安排下,刘扬泉通过“产权置换模式”,在铭恩新村免费获得了一套两室一厅、面积为60平方米的集中安置房。不仅如此,鉴于刘扬泉的情况,乡政府还购买了桌椅等家具送到刘扬泉家里。走进刘扬泉的家,映入眼帘的是贴在墙上的10多张红纸,纸上都是刘扬泉自创自写的晒幸福、谢党恩的兴国山歌,“作风转变政策好,提升发展大变样……”一首首山歌,表达的正是群众的感恩心声。
      两年多来,在国家支持25万户改造计划基础上,赣州市实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政府投入资金111.61亿元,已使263万农民、红军和烈士遗属遗孀及其后代告别了危旧土坯房。
    在宁都县,过去,许多农民长期居住在交通不便、供电不正常的山区。如今,他们从深山里的土坯房搬到了圩镇上的“小洋房”,从在山腰种地发展到组建黄鸡合作社,从多年期望解决温饱转变为过上小康日子。通过深山移民,宁都县小布镇村民王家煌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出深山,是我一家人的梦想。”王家煌回忆起原来的生活感慨地说。王家煌的老家在小布镇坡下村,走出家门放眼一望,四周都是高山,距离小布圩镇还有10余公里的山路。山高路远,生产条件落后,就连打个电话都要爬上山顶。离开,是唯一的出路。
    “做好了新房,还送我们去学技术。”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王家煌在圩镇盖起了新房,并且到县里学习黄鸡养殖技术。搬到圩镇居住后,王家煌牵头联合一起移民出来的村民们,组建起黄鸡合作社,年饲养黄鸡10万羽,年收入20余万元。
      2014年12月11日,在全南县龙下乡山石村陈晓芸家,10多个亲戚前来看望大病初愈的她。“要是没有‘新农合’,这病是看不起的。”陈晓芸深有感触地说。42岁的陈晓芸和丈夫一起,靠给别人打零工来维持小孩的学杂费和其他家庭开支。2013年6月20日,陈晓芸突发脑溢血,被家人送进了医院,住院两个月一共花了5万多元。
      “好在我参加了‘新农合’,不然医药费都不知道去哪里借。”陈晓芸说,参保一年才交了70元钱,这次住院,却获得医保住院补助3.5万余元。出院后,隔几天就要到医院进行复查,这对陈晓芸家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这个也不用担心,现在看门诊也能报销。”陈晓芸笑着说,上个星期,在医院门诊挂点滴、开药、各种检查一项都不少,自己只花了100多元钱。
      “惠民医保”解民忧。随着医疗保障全覆盖的推进,全市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已得到切实解决。连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和城镇医保参保人员待遇,我市率先在全省建立城乡低保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全覆盖,全市社会保险总参保人次达772万。
      在《若干意见》出台实施的推动下,我市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医疗保障、教育文化体育、住房保障、扶贫开发、群众生产生活等八个方面实施了民生工程百件实事,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住上了安居房,走上了平坦路,喝上了干净水,用上了稳当电,生活方式得到改变,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实惠。

   受益对口支援

  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浓浓的关爱倾注老区群众,为赣南老区送温暖,解民忧,解决了众多民生难题。     
      最近,“民政情系节能环保,爱心点亮千家万户”项目启动仪式在兴国县举行,该县获赠高效节能灯2万只,价值18.6万元。紧接着,“金叶育才图书室”工程捐赠仪式在兴国举行,60所中小学校获赠图书123304册,书架310套,电脑50台,投影仪50台,总价值266.8万元。短短10天内,一批批来自北京的领导和客人,为兴国带来了特别的关心关怀。立足兴国实际,民政部、国家烟草专卖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从政策倾斜、项目扶持、资金支持等方面推动兴国振兴发展,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类似情况,通过国家部委对口支援,为当地破解发展瓶颈,切实解决民生难题,在赣南各个县(市、区)都有大量鲜活的例子。近日,上犹县购置103套多媒体“班班通”设备,这种能实现远程同步互动教学的“智慧教室”,正在为山里的孩子们铺就一条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公路”,集合了远程教学、同步课堂、电子备课等系统的“班班通”平台,使小县城的孩子们也能够享受到和大城市同龄人一样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自从引入‘班班通’平台后,老师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直观、更生动地感受现代化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更活跃、更专注了。”上犹县东山镇新民小学教师李红梅说。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部对口支援上犹,把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作为实现上犹教育跨越发展的突破口,投入51万元与成都东方闻道网合作,实施全日制远程教学。通过卫星转播,上犹县高中与成都七中实现远程同步直播教学、初中采用全日制远程录播教学模式、小学采用全日制远程植入式教学模式;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22万元采购多媒体一体机11套;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组织农村基层教师参加网络教学、教研活动,打通教育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扩大网络教学覆盖面,完成6所村完小的“数字教学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安装。
      为偏远山区农户安装直播卫星户户通设备,CCTV7全国农产品免费展播栏目刊播寻乌蜜桔、脐橙免费广告,协调组织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走进寻乌……时下,在中宣部对口支援下,一个个喜讯让32万寻乌人民备感温暖,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让他们感恩奋进。
      中宣部在对口支援中支持寻乌创建国家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示范县、支持兴建乡村学校少年宫、支持广播电视覆盖、协调组织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进寻乌等10项对口支援重点工作。一项项工作切合当地实际,一条条帮扶举措回应着民声民意。2014年,为寻乌争取到20090套广播电视“户户通”设备,要求在两年内实施完毕。目前,中央、省相关部门已下拨资金432万元,帮助办好这些民生实事。
      “以前,图书馆几乎没什么书可借,现在好了,书的种类和数量多了好多。”日前,市民陈佳妍在寻乌县图书馆借书时喜滋滋地告诉记者。据了解,中宣部在调研中得知寻乌人均拥有馆藏图书仅0.26册后,当即决定倡议全国出版单位为该县捐赠图书。在中宣部的协调下,总价值46万元的1.6万余册图书相继邮寄至寻乌,目前这些图书已在该县图书馆上架并启动了外借工作。
      款款深情润红土,件件实事惠民生。自国家部委对口支援赣南以来,各个县(市、区)进一步加大力度解决民生问题,让越来越多的群众真切感受到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带来的变化和实惠。

   回应群众关切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解决了水、电、路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让群众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2014年12月12日中午,龙南县黄沙管委会畲族村村民蓝发展正在使用自来水做饭。他告诉记者,由于山高地陡,当地季节性缺水非常严重,从他记事起就知道每年春旱伏旱时,村里最缺的就是饮用水。村民们为了两桶饮用水,要往返近两小时的山路去挑水,或者是雨季时把水储存在院子水池里,特别是村里六组19户农户,由于居住分散,路程又远,饮水问题因资金耗费大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用水难长期困扰着村民们的生产生活。盼望用上自来水,是蓝发展与村民们多年来的向往和心愿。
      蓝发展没想到2014年初自己和村民反映的饮水安全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驻点的龙南县委统战部积极组织开展帮扶。工作队通过协调争取,解决了建水池及分管道安装资金问题,将工程发包给施工方,明确专职人员分管,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
      如今,村民们期望喝上放心水的心愿终于实现,清亮干净的自来水流入了村里的家家户户。“自来水通到家门口,我们就可以开办农家乐了!”蓝发展指着刚修好的水池高兴地说。
        信丰县小河镇罗坑村全长2.5公里的通组公路竣工,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的事。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让群众得实惠。”罗坑村党支部书记卢成远告诉记者,罗坑是小河镇最偏远的小山村,因为交通不便,村民种植的脐橙等农产品一直运不出来,村民生活较为贫困。
      路通才有希望。为此,小河镇投资50余万元,把修建罗坑村通组公路作为教育实践活动重点整改的民生问题来抓,将罗坑村补列为市级贫困村,争取到贫困帮扶资金用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并把公路建设列入“一事一议”项目,终于解决了资金瓶颈问题。
      公路通车那天,唢呐吹起来,爆竹响起来,村民们奔走相告。通组公路全长2.5公里,惠及89户居民,362人。村民卢福生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以前,这条路一下雨就无法行走,晴天也只能过摩托车,小轿车、大货车根本就无法行驶。现在好了,以后出门再也不用担心走烂泥路了。我们的脐橙、生姜、李子等农产品终于也能运出去卖个好价钱了。”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市着力整改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把人民群众得实惠放在重要位置,赢得群众叫好。

   推进精准扶贫

 大幅减少贫困人口,是我市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大战略下,我市创造性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14年12月11日,寒意渐浓,在于都县桥头乡固石村,肉兔养殖户谢冬发正在添加兔舍保暖设施。
    谢冬发是我市精准扶贫的受益者之一。两年前,在外务工多年的谢冬发因感身体不适,没有选择再外出务工,他留在了家里,生活日渐贫困。得知这一情况后,村里的干部主动上门,告诉他现在乡里正在鼓励农户养兔致富,并向他介绍了相关优惠政策和市场前景。当即,养兔创业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他按照现代化养殖标准规范设计,将自家500平方米的闲置土地建成了肉兔养殖基地,在乡干部的帮助下引进新西兰种兔100多只。
      “基地建成后,政府提供了优惠的政策和贴心的服务。”谢冬发说,“政府不仅对肉兔养殖户给予了50只以内每只种兔60元、每个兔笼35元的资金补助,还依托养兔合作社向农户提供饲料、技术和销售服务。”
      有了政策的扶持,谢冬发的肉兔养殖在当地做得风生水起,“现在月纯收入有6000多元,比打工强多了。感谢党和政府的扶贫好政策。”
      会昌县文武坝凉舟村是我市整村脱贫的典型。村民孙罗庆说:“以前学校窗户上没有玻璃,冬天寒风刺骨,现在装上了铝合金窗,铺设了地板,还建设了篮球场、围墙等设施,村里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啊。”
    凉舟村有1700多人口,因农作物品种单一,效益低下,村民年人均收入只有1726元,自镇里的扶贫工作队进驻凉舟村后,工作队的干部便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民生,实现整村脱贫列为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他们一边深入基层一线调查走访,倾听群众诉求,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一边积极向外协调争取资金和项目,并根据村里土壤、气候等特点,从发展种植经济作物和高效农业入手,加大了引进发展新兴农业产业的力度,帮助村民发展起200多亩的毛豆种植基地和100多亩蔬菜种植基地。两大基地建成后,成为凉舟村经济发展的“造血库”。
      “村里全是旱地,因为缺水,什么也种不了,如今工作队帮我们修了1600多米长的水渠,乡亲们不仅种起了毛豆,还搞起了蔬菜基地,光毛豆每亩就可以实现2000多元收入。”谈及村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凉舟村村民欧春表说。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我市建档立卡,摸清底数,因户施策,动态跟进,充分利用“三送”工作平台,制定切实可行的精准扶贫举措。加强向国家部委和省直厅局对接汇报,用好对口支援各项帮扶政策,拓宽精准扶贫工作路子。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扶贫对象由“十一五”末215.46万人减少到2013年底的139.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8.93%,下降近11个百分点;预计到2014年底,扶贫对象可减少至105.5万人,确保2020年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