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委员审议气象法执法检查报告时建议制定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
执法检查报告提到,全国有2266个县(市)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工增雨作业面积500余万平方公里。杨震委员说,我国陆地面积9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有500多万平方公里采用了人工增雨作业。人工增雨要发射化学物品上天,这对环境的影响究竟是好还是坏?杨震认为,如果不加节制地使用人工增雨作业影响天气,由此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
与杨震有同感的还有吴晓灵委员。她说,报告中有几处提到了要建立人工影响天气向规模化、协同化、常态化发展,但大自然有自身的规律,人类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但是否要完全干预自然,值得商榷。
杨震建议,相关部门要针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不能无序乱用这一方式。
加大气象法律宣传普及力度
本报讯 记者席锋宇 近日在审议关于检查气象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时,许多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不约而同地提出建议,进一步加强气象法及相关知识的普及。
全国人大代表吴青认为,现在很多人对气象灾害防御有一定了解,包括大风、暴雨、台风的预警等,但是对气象资源可以怎样开发利用、气象设施和气象检测在环境保护方面可以提供哪些帮助并不是很清楚,气象知识普及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盲区。
全国人大代表朱良玉建议,加大气象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加强灾害预防知识宣传,将气象法律法规宣传纳入日常的法制宣传教育。重点是相关单位、企业,尤其是在学校开展气象法制教育宣传。
非法搬迁气象设施应当追责
本报讯 记者席锋宇 近日在审议关于检查气象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时,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李忠军建议,要提高各级政府对气象工作的认识和责任,对非法强迫搬迁气象设施的要实行严格的追责机制。
李忠军提出,应当更加明确气象部门对气象设施违法使用及未经检测防护设施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处罚细则及强制检测的范围和标准。地方政府具有对气象设施进行建设与管理的义务,因此应明确,气象设施因不可抗力遭到破坏时,由地方财政承担维护责任及投入必要的经费。
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
本报讯 记者席锋宇 近日在审议关于检查气象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时,车光铁委员建议,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和保障力度。
车光铁说,要将气象灾害防御所需经费足额安排到位,充分发挥气象工作的经济社会服务职能,同时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充分利用企业和民间力量,不断开辟气象灾害防御多元投入渠道。此外,还应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对气象灾害救助、损失转移分担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积极开展自然灾害保险工作。
加强环境污染气象影响研究
本报讯 记者席锋宇 近日在审议关于检查气象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时,有常委委员提出,加强环境污染对我国气象影响的研究。
侯义斌委员认为,气象变化和环境污染是密切相关的,而且是直接的因素。因此,他建议国务院在相关工作中就环境污染对气象的影响作专门研究,给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相应的报告和对策。
刘振伟委员建议,加强空气污染监测多部门合作。我国现在大气污染很严重,气象监测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环保部门利用好气象部门提供的卫星监测成果,建立合作机制,可以大大减少工作成本。
建立气象灾害预防长效机制
本报讯 记者席锋宇 近日在审议关于检查气象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时,温孚江委员建议,建立长效机制,加强与气象有关的特定灾害预防的研究。
温孚江说,我国一些地区几乎每年都有特定的自然灾害发生。比如四川一带,经常发生泥石流和滑坡,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如果能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多灾害是可以避免的。他认为气象部门应该设立一个专门的分支,分管全国这方面的研究,同时实行分管官员责任制。 (来源: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