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青原群众美好生活

14.01.2016  10:35

 

寒冬时节,漫步“东井冈”,随处可见“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现代农业大棚连连的田园风光;倘徉“古庐陵”,处处可领略青山如黛、碧水清流、景色如画的浓浓乡愁……近年来,吉安市青原区以“水利+”理念为指导,紧扣“宜居、乐业、安全”三大目标,大力推进小农水重点县、水土流失治理、防灾减灾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让广大群众过上宜居宜业、脱贫致富的好日子。

水利+产业,鼓起群众钱袋

青原区是吉安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区位优势明显。这一优势,引来了不少投资者聚集到这里,致力于发展现代农业。此后不久,一些投资者开始选择了离开,“水利设施跟不上,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早些年,该区把水利建设目标定在“旱涝保收、防洪保安”上。后来由于国家投资方向发生巨变,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致富效果明显,该区群众渴望发展现代农业。水利必须跟着产业走,于是,该区调整治水思路——

在集中连片区域,该区以小农水重点县项目为撬点,整合农业开发、扶贫、农业、国土等部门资金,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高标准田15.6万亩,实现“旱能灌、涝能排、机械能下田”,确保旱涝保收。

在农业园区,该区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入股分红”的原则,通过水利项目支持,鼓励园区企业建设大棚,铺设地下管网,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微灌等技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目前,该区已建成高效节水面积7.6万亩。

在偏远山区,该区整合防洪保安资金、维修养护经费等,通过以奖代补,支持乡村群众修建小陂坝、小塘堰、小机井、小泵站、小渠道等等农田水利设施,提高灌排能力,大面积单季稻田变为双季稻田。

围绕产业抓水利的思路,使该区现代农业迅猛发展。近5年,该区先后建立农业示范园区4个,拥有各类农产品示范基地100多个,发展专业合作社128家、家庭农场50多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三品一标”农产品26个,新增井冈蜜柚、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三大特色产业6万多亩。2015年,该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10258元,是2010年的2倍。

水利+生态,美化生活环境

前几年的工业园区,那个气味真是很浓、很刺鼻,天空中常常飘着黑色或黄色的浓烟,现在几乎闻不到、看不到了。”家住富滩工业园区的郭必善告诉笔者。元月4日,笔者走访了富滩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只见12个污水处理池正在运行,园区污水通过地下管网汇集到此,经过各池进行酸碱平衡、分解,再沉淀、紫外线消毒,层层过滤,最后清水流出。这是该区处理城区、园区污水的一个缩影。

对于农村、景区的水污染,该区又是如何防治?青原区水务局局长张裕楷介绍,该区一是按照“一镇(景区)一座氧化池工程”的要求,全面实施氧化池工程建设,对污水进行“生态疗法”,城镇污水处理率达75%以上。二是开展水库水质专项整治行动,累计拆除水库、山塘、村庄等周边的养殖栏舍及附属设施1.4万平方米,建成沼气池1712立方米,水质达标率达64%,主要水源水质均在Ⅱ类水以上。三是加大农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安装生态灭虫灯5000多盏,覆盖农田面积21.8万亩,有效控制了农药使用剂量,减少水污染。四是实施“清河流”工程,对中心城区规划区和乡镇总体规划区内河道、水系,以及露天明沟、水渠、水塘等进行全面整治,清垃圾、治污水、造生态,打造“流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岸线。

在治理水环境的同时,该区下气力修复水生态。扎实推进“湿地进城、公园下乡”工程,按照“精品公园+生态绿廊+郊野公园”梯次推进水生态建设,打造天赐、曲塘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村级水生态公园,如今成为风韵迷人的游览胜地、生态体验的休闲宝地;将中心城区湖泊、赣江之滨的滩涂、荒地等打造成城市湿地公园,为城市荡涤尘埃,为市民送来清新。积极开展“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近3年造林绿化面积8.1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4万亩,栽植景观树种9000多棵,种植苗木32万株,全区森林覆盖率增至64.8%,城区绿化率达53.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天玉镇等4个乡镇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该区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全省生态区”等荣誉。

如今,放眼青原,有一股绿,蓄势待发,涌向田野,奔向山岭,郁郁葱葱;有一股清泉,汩汩流出,越过小溪,汇入江河,清澈见底,一幅“山青水秀、天蓝地净、景美人旺”的现实版清明上河图正在青原大地徐徐展开。

水利+科技,构筑安全屏障

2016年才刚刚开始,就发生了不少好事:乡镇防汛视频会议系统建成使用,山洪灾害防治项目MCU安装到位,70部“赣水通”手机发放到手……一大批民生“大礼包”再次“”向防灾前沿,该区群众生命安全又多了几道“保险杠”。

彭家勋是花岩水库安全管理报汛员,听完赣水通手机使用讲解后,他又自个儿琢磨手机的功能和用途,“哟,这机子真是管用,‘赣水通’里有汛情,‘旱情拍拍’能定位拍照。”彭家勋对“赣水通”手机爱不释手。

近年来,青原区高度重视防汛非工程措施建设,依靠水利科技,安装“千里眼”,布置“顺风耳”,编织“天罗地网”覆盖全区。该区按照“除险加固一座,系统覆盖一座”的要求,逐座水库安装雨量水位自动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水库安全运行;大力实施“智慧防汛”行动,建设“大喇叭”远程广播系统、信息管理平台、“十户联防”平台三大工程,落实预警发射主机38套,大喇叭300多个,覆盖山区小村;安装“防汛指挥平台”“水库实时信息管理平台”“移动短信发送平台”“水雨情查询系统”“山洪地质灾害预警系统”“防汛抗旱远程视频会商系统”等系统,实现“指尖上”防汛。

水利+科技”为该区群众生命筑起一道道安全屏障。2015年5月18日,是令东固群众刘键难忘的日子。那一天,他早早进山干活,10时许,突如其来的洪水把他困死山里,绝望的他试拨了995呼叫号,不到20分钟,村干部赶来了,把他救出来。

青原区防汛办主任贺利琳介绍,2015年,该区利用水利科技手段,调度水库库容17600万立方米,拦蓄洪水13120万立方米,准确预测山洪地质灾害16例,发布防汛信息2.3万余条,提前转移群众1600多人,实现零事故、零伤亡的防汛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