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十条”要求每年公布水环境最差最好10城市名单

17.04.2015  11:08

水十条”要求每年公布水环境最差最好10城市名单

  每年公布城市水环境“红黑榜

  发布最差和最好10个城市名单与多项城市荣誉称号评选挂钩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将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机制,有效落实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治污责任。每年公布各省(区、市)水环境状况,并公布最差、最好的10个城市名单。对于上“黑榜”的城市,若整改后仍不达标,将取消荣誉称号评选资格。

  □关键词执法监管

  >>措施

  企业被亮红牌一律关停

  所有排污单位必须依法实现全面达标排放。逐一排查工业企业排污情况,达标企业应采取措施确保稳定达标;对超标和超总量的企业予以“黄牌”警示,一律限制生产或停产整治;对整治仍不能达到要求且情节严重的企业予以“红牌”处罚,一律停业、关闭。自2016年起,定期公布环保“黄牌”“红牌”企业名单。定期抽查排污单位达标排放情况,结果向社会公布。

  >>现状

  有些违法企业根本没被罚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红黄牌是对企业环境行为的评价,之前很多地方也在做,但很多被列入红牌、甚至黑牌的企业依然得不到任何处罚。此次发布的“水十条”提出,被亮“红牌”的企业将停业、关闭,使得排污企业面临更为严厉的处罚。但对于环保执法者来说,可能将面临比较大的地方保护压力。

  马军建议,地方在公布环保“黄牌”“红牌”企业名单的同时,也公布评价标准和依据,这样便于社会对此进行监督,防止地方保护。

  □关键词社会监督

  >>措施

  公布最差10个城市名单

  依法公开环境信息。综合考虑水环境质量及达标情况等因素,国家每年公布最差、最好的10个城市名单和各省(区、市)水环境状况。对水环境状况差的城市,经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取消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节水型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并向社会公告。

  >>解读

  水质信息全面公开是前提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表示,每年公布水环境最好、最差的城市排名,对于城市来讲可能会带来治理压力。但是只公布年度排名,难以形成持续的、有效的关注。

  马军说,“大气十条”取得较好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大气十条”出台前,全国已经

  开始构建起完整的监测网络,并实现实时发布监测数据,而“水十条”在实施前并没有水质信息的全面公开作为基础,需要首先摸清基数,并定期向公众公开,以便公众对改善效果进行监督。据了解,目前只有140左右个国控站在每天四次发布监测数据,但各地还没有做到。

  □关键词控制排放

  >>措施

  “十小”企业将全部取缔

  全面排查装备水平低、环保设施差的小型工业企业。2016年底前,全部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型造纸、制革、印染、染料、炼焦、炼硫、炼砷、炼油、电镀、农药等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

  >>解读

  用最“强悍”制度治污

  专家指出,“水十条”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问题看得透,症结把握得准。随着新环保法、“大气十条”“水十条”的实施,地方和企业会发现污染环境的成本越来越高。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就会被重罚,甚至被取缔。

  在污染严峻的局面下,就得用“重典”。用最“强悍”的制度和机制,实现整治水污染的目标。十大重点行业的整治,表面看是治标,实际更是治本,是生态建设淘汰落后、污染产能,倒逼经济转型升级。

  □关键词资源保护

  >>措施

  华北等地严控地下水超采

  排查登记已建机井,未经批准的和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一律予以关闭。开展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超采区内禁止工农业生产及服务业新增取用地下水。2017年底前,完成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范围划定工作,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

  >>现状

  北京城六区将取消自备井

  自备井是在自来水管网没有覆盖的区域,由相关单位打的水源井,通过提取地下水来满足生活和工业用水需求。自备井也是导致地下水被过度开采的重要原因。

  北京市水务局供水处王相成副处长介绍,北京市城区目前有6000余眼自备井,年取水量2.4亿立方米,约占城区供水总量的1/4,涉及800多家单位和284万人。

  去年11月,北京市自备井置换工作正式启动。将优先对供生活饮用的3622眼自备井进行置换;到2020年,城六区的自备井将全部退出历史舞台。

  -追问

  京津冀等地为何要提前完成目标

  纵观“水十条”全文,该行动计划对京津冀等区域率先提出了较高要求。对此,参与“水十条”起草的清华大学教授付涛表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三个区域是中国经济中心,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一方面,这些地区比较受关注,有示范效应;另一方面这些地区在环保投入的支付能力方面也比其他区域强,所以有能力提前达成设定的目标。

  另外,“水十条”会对经济,尤其是环保产业产生多大的拉动作用?

  付涛表示,环保部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进行了测算,结论是“水十条”将直接购买环保产业产品和服务超过1.4万亿元,间接带动约5000亿元。由于受到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多人对环保会不会对经济产生负面作用有担忧。其实,今年以来,中国高层多次提出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支柱产业。而且没有产业介入,环境治理很难真正落地。“水十条”提到的环境绩效合同服务、环保服务总承包等模式令人振奋,从前产业提供的服务是点状服务,今后政府将只瞄准质量和绩效,不再大包大揽。

  本版采写京华时报记者王硕龚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