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大地水土“保卫战”初显成效:留住水土再富民
“这里以前可以说是穷山恶水。”现如今,望着眼前成排的白墙灰瓦小楼房,成片的清香袭人莲花池,夕阳西下炊烟袅袅的美丽村庄,黄光洪深知,“穷山恶水”已是尘封历史。
黄光洪是赣州市石城县大畲村的村主任,他见证了过去因水土流失导致村庄田地丧失肥力,村民担心灾害来临的日子。
赣州市位于江西南部,地处赣江上游、东江源头,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地形、地质、土壤、降雨、人为破坏等多种原因叠加,使其成为中国南方水土流失的严重地区。1980年,全市水土流失1676.21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近28%,彼时被称为“江南沙漠”。
经过数十年的水土“保卫战”,赣州打造出了中国南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赣州样板”。
以石城县为例,当地水保局工作人员黄宜亮指出,大畲村旧貌换新颜是建立在石城县前江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上的。
通过改造农田种植白莲,营造水土保持林,开发种植油茶林,兴建山塘等措施已完成了前江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106.6公顷,在保住水土的同时,为农户们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
在小流域治理所释放的“红利”之下,大畲村已建成了一个集生态宜居、旅游观光、特色产业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村中南庐屋、爱莲山庄、通天寨等景点吸引着八方游客,成为石城“后花园”。
“很多村民都做了民宿,搞了农家乐,一年下来有个10万块左右的收入,生活水平比以前好很多。”黄光洪如是说。
距离石城200多公里之外,处在赣州市区西边的上犹县亦将小流域治理作为水土保持的重要抓手。
“周末的时候很多游客来这里,就是因为把这条小河整治好了,我们家也在做农家乐,现在靠农家乐额外可以多收1万多块钱。”上犹县梅水乡园村居民曾瑞林正因水土治理,而大大提高了“获得感”。
上犹县水保局副局长刘烈浓告诉记者,自2013年上犹县圆村小流域启动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到2015年竣工,共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29平方公里,并利用传统茶叶种植优势,开发旅游资源,坚持水土保持与产业发展步调一致,为村民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该小流域近两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推进农业产业,共有710人实现脱贫,占总贫困人口的60.37%。
而曾经因水土流失严重,流传着“宁都要迁都”的赣州市宁都县同样留住了水土,富了农民。
宁都县水保局副局长符广东指出,水土流失治理主要就是靠发展当地脐橙产业,开发经果林,在保证后期管护的情况下做到治理一片山,收益一片山。
符广东告诉记者,当地会同乡谢家坊是个贫困村,曾经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村子的生态环境极其恶劣,2010年时人均收入仅有2600元左右。
“现在每家每户都有至少十亩以上的脐橙地,就靠这个发家致富了。”符广东说,2010年起,政府积极引导当地群众采取水平梯田整地,外沿修筑田埂,内侧开挖坎下沟,坡面种植混合草,利用水土流失的山地开发生态脐橙园。
时至2015年,全村脐橙总产量达1350万公斤,人均纯收入增加16000多元,当年全村就有83户脱贫,相比2010年的贫困户总数减少了80%。在农民心中,曾经的荒山变成了“金山”。
“赣州被水利部列为全国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未来还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赣州市水保局局长何世林告诉记者,将围绕生态与民生统一,预防和治理齐抓,山上山下治理并举的原则,继续打好水土“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