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作品市场现下行趋势 市场结构正在调整

25.04.2015  20:17
原标题:水墨作品市场现下行趋势 市场结构正在调整

2014年末,水墨作品市场开始出现下行趋势,而早在2014年初水墨被市场炒得火热之际,就有人对此不看好,当时较多的人觉得水墨最多能火两年,然而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水墨热”匆匆一年便偃旗息鼓了。

水墨热”退潮的原因很多,而“水墨热”本身也包含了至少两个层次:一是传统的名家书画,主要对应礼品市场;二是以青年艺术家创作为主体的“新水墨”,主要针对短期投资性市场。

关于“水墨热”的降温,很多人认为是源于“反腐”,“反腐”可以称得上是对不健康市场的致命一击,但更为深刻的是,这次水墨市场的调整并不是简单的价格波动,而是市场结构的根本性调整,甚至可以说,艺术品市场的调整本身不存在什么特殊性,它不过是整个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一小部分而已。

许多人心里应该明白,名家书画市场是到了2009年之后的这5年才出现了飞速增长,这5年中,有些人的作品价格翻了50倍,但这50倍中有多少水分?这几年名家书画的飞速增值,并不是因为这些作品的学术含金量,更不是由于投资者审美水准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于房地产的红火。显然,名家书画高歌猛进的这5年也正是房地产一枝独秀的5年。许多地产商为了商业运作、送礼和拿文化用地的需要,便以展览的名义收购名家作品,也正是因为这一需求使名家书画有了井喷式的增长,有人认为名家书画有朝一日还会涨回来,但笔者的看法是,其价格即使回涨也不会像2013年前后那样。

前些年依托商业运作的艺术品大手笔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它让许多机构、协会、艺术家习惯了这种手笔。举个例子,某公司想要策划一个展览,给某学会提供了一个展览方案,那个学会看过方案之后质疑的不是这个方案有没有学术性,而是质疑这个公司是否有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展览预算,因为要邀请名家、购买作品。在地产、能源利好的时候,几百万元、上千万元做一个展览收购些作品自然不是问题,然而当这些行业都现金吃紧时,谁还会拿那么多钱做展览买作品呢?

新水墨”的市场高潮,可以说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虽然很多人于此获利,但也有人一开始就对“新水墨”不看好。“新水墨”的操作模式和几年前的当代艺术如出一辙,一年多前笔者曾撰文说“新水墨”会步当代艺术后尘,只是没想到其消散得比当代艺术还快。

在笔者看来,目前的艺术品市场是极不健康的,因为几乎所有人购画的目的都是为了升值,与其说这是投资倒不如说是投机。在这种心态和操作模式之下,是不是水墨、是不是艺术品显然不是最重要的。

就当下而言,艺术品市场与股市等其他行业无异,其实最后都是用金融的方式讲一个好故事,然后说服一批人拿钱跟庄,最后庄家赚钱,散户埋单,但这并不是艺术品市场本身的问题,也许这就是现代社会一个最普通不过的经济法则,笔者认为,就艺术品市场而言,进入者要先想想自己的目的,是收藏、投资还是消费,这是完全不同的3个概念和3个层次。我们不能要求一个人花几千元买一张消费型的作品指望投资升值,而艺术品市场也不能简单局限于倒买倒卖的环节。简单的炒作倒卖虽然繁荣了经济,促进了流通,但对一个市场的长远发展和机制建立毫无意义,其带来的都是社会消解功能,不可能贡献出建设性的价值。

在今天这种简单的市场操作模式下,艺术家租一个工作室,把自己关起来“创作”,但创作是为了什么呢?为了销售。其实我们抛开艺术家的头衔,以及创作这样高大上的词汇,艺术家不过是一个现代经济社会中的生产商,而机构都是中介和经销商,只可惜,一切市场机制没有完善,所有行业行为都没有准则,一个环节坏了,整个市场机器就可能瘫痪。

在“反腐”的打击下,名家书画纷纷回落。名家书画与贪腐扯上关系,自然需要打击,但法律的归法律,市场的应该归市场,如果我们叫好的原因仅是因为打击了高价位书画,其实这只需向艺术家征所得税便可以了。说到底,市场不应因政治而兴废,而应建立合理的税务制度去规范。

事实上,艺术家成为生产商或资本家化本身在市场经济中不是什么问题,因为这就是一种简单的供需关系,但这些问题应该让市场本身去调节或解决,从而健全一种自由的市场机制。

艺术品应该在市场机制中回归到本有的消费环境,喜欢就去买,有能力就收藏,将消费交给这些大量生产型的艺术家,而将收藏让位于那些具有艺术史野心和理想抱负的艺术家,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也是一种让社会回归理性的必要提醒。

其实,艺术品市场的调整不过是整个经济环境的一个小环节,但这次调整已不是价格的涨跌问题,恐怕这将改变艺术行业的格局,甚至关乎许多艺术机构的存亡。我们唯一能做的是不要去做那些价格在明年还会涨得更高的白日梦,而是跟随这种变化,去适应它,并推动自由市场机制的建立。

在信息技术让一切变得越来越透明的时代,艺术品的价格和交易记录也变得毫无秘密。一个人可以从画廊、博览会买画,也可以在微信、艺术家本人甚至电商手里买画,失去了倒卖价差空间的利润,玩的人自然也就失去了兴趣,于是,市场之前不透明的规则被打破了。此刻,不应去埋怨这些打破规则的技术,或是埋怨哪个环节的人破坏了规矩,而是在这种透明的信息时代,亟须建立一个更能符合时代需要的市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