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用水模式如何转型?——苏州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09.06.2014  11:34
 

李慧  《 光明日报 》( 2014年06月06日 10 版)

苏州投入约50亿元开展东太湖治理,实施退垦还湖,原来围垦严重的东太湖重新恢复了烟波浩渺的景致。CFP

  当前,在建设水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我们的发展理念和用水模式应如何转型?如何以中国人的智慧去解决当代所遭遇的水和环境危机?日前,水利部下发了开展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的通知,59座城市被列入此次试点,开启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新征程。作为第一批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之一,苏州在水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水危机:“粗放用水”亟待调整

  盛夏来临,昆山高新区新乐村58岁的村民赵根宝悠闲地在家门口的同心河边钓起了鱼,河里的水清澈见底,岸边垂柳依依。然而,两年前,这里还是另一幅图景。“那时候河里黑得发亮、臭气熏天,夏天不敢开门窗,冬天也不敢靠近。”赵根宝说。

  同心河的水污染与当地“粗放用水”模式有关。近年来,由于河道周边区域居民集中,大量生活污水流入河内。同时,企业集聚,大量污水排入河道,致使河水严重变质。苏州为此启动了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整治、疏浚城乡黑臭河道。经过截污、控污、清淤、生态修复,同心河如今重新荡漾起碧波。

  同心河的变迁不仅是苏州21084条河、3608平方公里水面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国很多地区水环境改变的一个缩影。

  当前,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使得我国面临水资源的挑战。从总体来说,我国不但水资源短缺,而且水质污染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退化,已成为我国最突出的水问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所长王建华指出,目前,全国水供需达标率约47.4%,也就是说,实际上有超过50%的水没有达到它的功能所需要的水质标准。水污染带来的湿地、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等生态环境问题非常突出。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邵益生表示:“近年来水污染事件频发,进入高发期,这是长期粗放的发展模式导致并逐步积累的结果。如果不转变用水方式,此类问题会更加突出。

   水治理:倒逼产业结构升级

  就在几年前,由于过度养殖、围垦等,东太湖行洪、供水能力减弱,富营养化、沼泽化问题严重,日益走向消亡。“180平方公里的水面积,围垦达55平方公里,围网养殖面积120平方公里,湖泊很多地方只有不到1米深。”东太湖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育新说。

  对此,苏州投入约50亿元开展东太湖治理,实施退垦还湖、行洪供水通道疏浚、生态清淤及生态修复等,原来围垦严重的东太湖重新恢复了烟波浩渺的景致。

  苏州市水利局副局长夏坚说,我们坚持依据水环境容量谋求发展,将污染排放控制在环境可容纳的范围之内。“在江苏前两次经济转型中,苏州都领风气之先,现在,苏州正在进行以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为特征的第三次转型。”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说。

  由于坚持生态发展,近年来,苏州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行业产值都保持10%以上的增速,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从2010年的28.8%增加到2012年底的43%。

  水利部水资源司副司长陈明指出,从苏州的经验和全国来看,水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应对当前水问题,引导各地转变用水方式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必然选择。

   水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水和谐

  一项基于传统工艺的废水回用技术,使印染行业的中水回用率达到70%至80%,投资成本还降了六成。日前,苏州弘宇节能减排工程有限公司发布的“快速催化法”让人看到了印染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希望。

  这样的用水技术创新在苏州还有很多。王建华指出,制度建设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水生态补偿制度,维护河湖生态功能。苏州对新建工业项目进行了严格的用水量审批,单元耗水量达到国内领先。

  “我们实行了阶梯水价,对工业企业和居民生活用水实行定量控制,有效控制了水资源使用量。此外还实行了生态补偿机制,由财政局牵头起草的生态补偿也已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夏坚说。

  在采访中,苏州的一些基层干部反映,水环境、水生态问题由来已久,水生态文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地区,污染排放强度依然很大;短期内需要大量投入,基层面临资金压力;农村污染因素复杂,缺乏适宜、经济、可持续的设备和解决方案。“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苏州市水利局局长戴锦明说,要继续完善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才能最终实现水兴惠民。(本报记者 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