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华:看清“国考炮灰”背后的“雾霾”

26.11.2013  11:48

  昨天上午7点,28岁的小陈就已经吃好早饭,坐在书桌前了。半个小时后,父亲开车送她前往宁波新城第一实验学校。这也是父亲连续第6年送她参加国考了。一路上,雨下得淅淅沥沥,电台里女主播在播新闻:“2013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国家公务员考试今天开考,152万人报名。”小陈有些烦躁,关掉了收音机。她下车时,父亲说了句:“别紧张,今年不行还有下年。”。(11月25日《新华网》)

  按照官方公布的录用比例,在全国152万通过此次国考报名资格审查的考生中,最终将有近2万人能够被录用,这也意味着有约150万人成为本次国考的“炮灰”,专家解释公务员报考热度不减的主要原因是“最难就业季”,但谁都知道这不过是能够端到“桌面上”的原因,实质上这150万人,既不是没有工作,更不是遇到“最难就业季”,从总体数量上来看,报考数额较往年还有所下降,报考公务员所奔的主题,不过是公务员的“金饭碗”和彼此心照不宣的灰色收入而已。

  事实上,这几年国考一直都是百万大军在争夺不足两万的公务员岗位,且最热岗位的角逐每年几乎都是数千比一,被录取的概率远远低于高考录用人数最少的名牌大学,每年国考都是我们国家和社会所独有的奇观,其实谁都知道是为什么,但无论官员还是媒体都有意无意的回避问题的实质,总爱用诸如“就业难”、“社会压力大”“要求严格”等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搪塞,人人皆知却又在故意“探讨”,看不见问题不可怕,装看不见问题才是真正的危险,每年国考百万的“炮灰”,已经形成笼罩我们整个国家和社会头顶巨大的“雾霾”,更需要壮士断腕的改革,让国考回归正常和理性。

  正所谓只有发现问题才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遗憾的是我们相关专家却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在市场经济社会条件下,所谓“无利不起早”,公务员是社会“最不公平”的既得利益群体早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公务员门槛高企,但迈过去就是“永远的春天”,这是吸引数以百万高校毕业学子疯狂追逐的主要原应所在,与社会就业状况几乎不存在任何关系,而是“不公平”所直接导致的结果,虽然这些年各方面改革都在不断向前推进,但惟独对涉及公职人员的改革不仅步履艰难,更有越改待遇越丰厚,越改饭碗越稳固的倾向,形成了越积越厚的“雾霾”。

  其实,近似疯狂的国考本就是公务员这一特殊利益群体的“PM2.5颗粒指数”,消除或“稀释”PM2.5颗粒的浓度,不但需要强劲的风力,更需要从根本上加以治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已经吹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对于涉及利益壁垒的改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更给我们指出了改革的步骤和方向,笔者认为,现在关键问题是我们相关专家和高层领导,应当有胆量和勇气来直接面对国考这种极不正常状况,更深一层看到由于公务员整体利益的特殊,所给社会带来的极其错误的价值观,大家踊跃报国考,不仅不是在“报国”,而是直奔公职人员福利待遇甚至灰色利益的“害国”。

  报道中的小陈连续6年参加国考,按照她自己的话说,大四那年,自己报考的职位是38个人争取一个职位,去年是600人争一个职位,这次则是900多人竞争一个职位。而今年最热门的岗位竞争比7192:1,如果把这个岗位看成是最能施展才能,最能发挥水平,那我们不仅是在自欺欺人,更是在犯历史性错误。而小陈的话也很坦诚,能考上公务员“整个人都不一样了”,这话相当值得品味。

  可想而知,包括小陈在内,几乎凡是参加国考的考生,无论是已经有了就业岗位,还是一门心思唯公务员不做的学子,均已经付出了巨大努力,为了进入梦寐以求的“体制内”,既不会在现有的岗位上尽心尽责,也不会去为“当个好干部”而“卧薪尝胆”,正如参加富豪相亲的美女谈感情一样,事实上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是为了当个“廉洁干部”才拼着命去参加国考的,因此,这种情况既不能再持续下去,也已经到了非断腕改革不可的时候了,只有让公务员不再成为一种特殊利益群体,让体制“不分”内外,让社会共享改革公平,让所有的职业都享有各自的尊严与福祉,才不至于让太多的年轻俊才充当国考的“炮灰”,这不仅是人才的巨大消磨和浪费,更容易与“体制内”结合成危害社会和灵魂的“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