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井冈山

04.03.2016  14:22

  □练炼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这朴素的歌谣,道出了人们对井冈山的多少怀恋,多少景仰,多少热爱。井冈山啊,革命的山,神圣的山,红色的山,绿色的山;你既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更是矗立在我们中华儿女心中永远的丰碑。

  站在黄洋界上举目远眺,我的思绪回到了1928年8月,英勇的中国工农红军只用两个连的兵力,便打败了国民党一个团的猖狂进攻。当时,年轻俊朗的毛泽东兴奋不已,一气呵成写出了《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岁月悠悠,物是人非,那悲壮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那哨口还在,工事还在,迫击炮还在。伫立在这块烈士鲜血浸红的土地上,我的眼前似乎浮现出那远逝的硝烟,那隆隆的炮声,那阵阵的呐喊。那是多么壮观的场面啊!中国共产党领导着英勇的中国工农红军,从这里走向瑞金,走向遵义,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走进北京城。就因为这,我们没有理由不记住井冈山,记住黄洋界,记住那门生了锈而又立下大功的迫击炮了。

  在黄洋界,我久久凝视着那高耸入云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轻轻地呤诵起毛泽东描述中国革命希望的华美诗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阳;它是躁动于母腹中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一种莫名的感动在我的心中涌动,眼里早已是泪花点点。是的,毛泽东,只有毛泽东才有这样的伟大气魄,力挽狂澜,在中国革命处于低谷的时候,看到希望。毛泽东,朱德,中国工农红军,这些伟大的字眼,注定世世代代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心中,永远,永远……

  在毛泽东、朱德挑粮上山的小道上,我仔细端详。小道上已经长满了荆蔓,但领袖曾经歇息过的老树,依然生机勃勃,碧绿的树叶,迎风摇曳;虬劲的枝干,恣意张扬。霎时,我似乎明白了一个真理,红军为什么可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打败了蒋介石的800万军队。那是因为领袖和人民、领袖与士兵始终在一起;领袖和人民、领袖和士兵同甘苦共患难。

  在毛泽东倾注过深情的黄洋界,我心潮澎湃。脚下云海茫茫,松涛阵阵,远处的山峰,在苍茫的云海里,若隐若现,好似大海中的白帆,无比的神奇壮观。我似乎听见红军战士因为胜利发出的声声呐喊:“胜利了,胜利了!”我忍不住振臂高呼:“哟嗬,哟嗬,伟大的红军,我爱你们。”这时,我看见,五百里井冈的千山万壑之间,千千万万红军向我奔来。红星和红旗、镰刀与斧头闪耀在中国大地上;蓬勃的那个太阳,升腾在中国大地上。一种深深的感动荡漾在我的心窝。多么好啊!我们拥有井冈山,我们拥有红军,我们拥有伟大的毛泽东思想。

  乡谣里唱道:“行洲府,茨坪县,大小五井金銮殿。”在歌谣声中,我慕名来到了大井村,来到了位于大井村的一座座北朝南的毛泽东的旧居前。站在旧居前,我一遍一遍地端详,思绪似乎又回到了1929年,那时的这里血雨腥风。敌人疯狂叫嚣:“井冈山的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情况不完全像敌人吹嘘的那样,但斗争却是空前的残酷。在那天空阴霾的1929年,这里真的化为灰烬,留下来的只有半截烟熏火燎的残墙,还有两个毛泽东的忠实守望者。那就是故居屋后的两棵大树,一株是椤木,另一株是红豆杉。这两树亲密无间,形同兄弟。它们也是当年“朱毛红军”的象征。1929年,这两棵大树都被进剿的国民党军队烧成一堆焦木。谁想20年后也就是1949年,毛泽东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井冈山的时候,这焦木竟然活过来了,重新发芽吐绿。1956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两株大树竟然白花开满枝头。1976年,毛泽东逝世,两株大树再度枯萎。粉碎“四人帮”后,又重现生机,现在更是枝繁叶茂,生机勃勃。都说草木无情,而在我眼前耸立的这两棵参天大树,却是太有情义了。这个说法是否是真的已经不重要了,即使是传说,人们也宁愿相信它是真的,因为这两棵树寄托了人们太多的感情、太多的感恩、太多的表白。这感情不光是对伟人毛泽东的怀想,也是对毛泽东和他的战友朱德、彭德怀、陈毅、贺子珍、袁文才、王佐及千千万万红军将士的怀念。正是他们在貌似强大的敌人面前,毫无畏惧,如同黄洋界上的擂木滚石,英勇地阻击敌人,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才换来了今天的胜利。

  有一组数字可以见证那段岁月,在1年零4个月的时间里,牺牲的红军战士达4万多人。如今能留下姓名的有15477人,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啊。4万多英灵永远地长眠在伟大母亲井冈山的怀抱里,为伟大的人民共和国埋下了第一块奠基石。先烈有灵,先烈不死。而这两棵大树就是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千千万万红军先烈永远的守望。

  “井冈山上太阳红,太阳就是毛泽东。万水千山都照亮,照得人心暖烘烘”。这是人民的心声,更是历史的写照。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毛泽东使井冈山名扬四海,彪炳千秋;井冈山使毛泽东振奋崛起。井冈山离不开毛泽东,毛泽东也离不开井冈山。井冈山和毛泽东就是鱼水情深,相互依存。

  回忆历史,是为了不忘历史;记住当年井冈山的硝烟,是为了永远的和平。第二天,我慕名来到了北山雕塑园。在那里,矗立着井冈山斗争时期19位主要领导和著名人物的雕塑。他们一个个栩栩如生,神情庄重,眺望着山下生机勃勃的茨坪镇;眺望着红旗插遍,红星闪耀的万里神州。在袁文才、王佐、贺子珍、伍若兰的雕像面前,我久久凝望。他们是那样的年轻,年轻得让我们羡慕;他们是那样无畏,为了追求真理,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他们是那样光荣,光荣成了井冈山的一部分。说到井冈山,我们不能绕过他们,不能不想起他们,不能不记住他们。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井冈山的历史,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袁文才、王佐、伍若兰等当年“死”在了井冈山,却永“生”在亿万人民的心中。

  入夜,我徜徉在五光十色的茨坪街上,悠悠80多年,时空转换间,井冈山成了不夜城。到处是歌舞升平,无处不在浅吟低唱,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春光。正像伟大领袖毛泽东所言:“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井冈山啊!换了人间,但永远不变的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这里创立的井冈山精神。那就是:“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作风。”井冈山啊!革命的山,世世代代“风展红旗如画卷!”井冈山啊!神圣的山,永永远远矗立在华夏儿女心上。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