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积庆里慰安所旧址破败失修 随时可引发火灾
日前,武汉市文史馆专家调研汉口积庆里日军慰安所旧址,呼吁保护利用旧址。
汉口积庆里为一处具有近90年历史的汉口近代城市“联排式”住宅区,面临中山大道,与南洋大楼相邻,由1条主巷道和8条横巷交错而成,面积约为13000平方米。1938年,武汉沦陷后至日军投降,日军曾在这里设置慰安所长达7年之久。
日前,记者随专家前往旧址调研看到,这里仍保留着厚重而斑驳的朱漆木门,门楣上方的三角形装饰图案、老式百叶窗及楼内尚存的木制台阶随处可见,但旧址保护现状堪忧:不少房屋墙壁砖面已因严重风化而裸露,出现剥落和裂缝;巷道内,老化的各种电线密密麻麻缠绕在一起,浴室、发廊、小商铺,随时可引发火灾。
因墙体日渐坍损,墙面剥落,居住在积庆里26号的杨老人不得不把家里的墙体全部用纸糊住。积庆里5号的宋老人在此住了40多年,她对住房的安全非常担忧:“再不彻底修整,房子就要垮了!”
市文史馆馆长吴胜家介绍,根据在台北“国史馆”发现的日本战时档案,1939年武汉地区有记录的慰安所有20处,最多时达60多处,积庆里慰安所是慰安妇相对集中的一处。当年,这里的慰安妇人数接近300人。
6年前,市文史馆曾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调研,针对旧址失修的现状,呼吁对旧址进行保护。2010年,文史馆相关专家提出将旧址申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纳入整体保护和利用,但此事至今无下文。
市文史馆员、党史专家周斌认为,作为典型的武汉近代民居建筑群,积庆里经历了近代武汉的沧桑,留存了武汉抗战、武汉解放战争时期的记忆,与汉剧的发展也有密切关系。
面对积庆里日益破败的危险,专家们呼吁:必须尽快对旧址进行抢救性保护。
“活字典”徐明庭回忆 慰安所入口日本宪兵日夜把守
当年积庆里日军慰安所的“入口”如今正对着车水马龙的中山大道,与马路对面的前进二路路口隔街相望。
“我小时候常经过这里,当时门口总站着两名日本宪兵。”参与调研的市文史馆员徐明庭老先生年近九旬,从小在汉口长大,被称为“武汉活字典”。他说,外人无从了解里面的情形,日军投降后,许多慰安妇从里面逃出来,人们才弄清里面究竟是怎么回事。
徐老说,抗战胜利后,有不少朝鲜慰安妇留了下来,并与当地工人结婚成家,一直生活在武汉。 近10余年来,徐明庭先生接待了数批来自韩国、朝鲜的媒体,他们来汉寻访慰安所旧址,寻找当年的朝鲜慰安妇。徐老透露,当年的朝鲜慰安妇还有人健在。 (记者蒋太旭 通讯员刘黎军)
武大教授发现汉口慰安所史料新证据
近日,市文史馆员、武汉大学教授田子渝向记者展示了他从日本发现的两本史料《武汉兵站》和《汉口慰安所》,书中披露了1943年汉口积庆里慰安所方位图、示意图等影像资料,成为日军在汉设置慰安所的新证据。
田子渝教授介绍,这两本书为其在日本搜寻抗战史料时发现,分别由侵华日军武汉兵站副官山田清吉和汉口积庆里日军慰安所军医长泽健一撰写。《武汉兵站》由日本图书出版社于1978年出版;《汉口慰安所》由日本株式会社图书出版社1983年出版。两本书共40余万字,记录了积庆里日军慰安所的始末。
田子渝透露,他从日本共带回了三套《武汉兵站》、《汉口慰安所》,自己留存一套,另两套分别捐赠给了武汉图书馆和武汉档案馆。
(记者蒋太旭 通讯员刘黎军)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