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我们生死不离的行李”

28.11.2014  12:20

  30年前,一群怀抱梦想、口说汉语的中国人,陆续奔赴大洋的彼岸。他们站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最前沿,学习借鉴了世界优秀文学经验,用汉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10年前,他们齐心协力在南昌建造了国内第一个家国际新移民作家笔会联络处。笔耕十载,硕果累累。在这丰收时节,他们带着自己的作品,回家了。

  二十年的风雨探索

  11月14至16日,首届中国新移民文学研讨会在南昌召开。严歌苓、张翎、虹影、刘荒田、陈河等几十位华文作家,漂洋过海,齐聚豫章故郡。

  中国新移民文学,是特指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从中国移居或侨居到海外的文学爱好者、作家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

  新移民文学的创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留学大潮,留学生和学者构成了新移民文学中创作的主体。彼时,出现了《北京人在纽约》等较具影响力的作品。

  “随后的上世纪90年代,新移民文学向纵深发展,无论是从生活积累的广度和深度,还是文学精神的觉醒和升华,海外新移民文学真正开始出现自己成熟的个性和艺术特征。”海外新移民华文作家国际笔会会长、作家陈瑞琳说。

  纵观这些早期创作,正面表现华人在异域世界遭遇的文化冲突,描写自己在他乡的沉沦、奋斗的传奇故事成为作品的共同基调,如周励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曹桂林的《北京人在纽约》、阎真的《白雪红尘》、张慈的《浪迹美国》、雷辛的《美国梦里》等。

  十四载的落地生根

  经过20载的风雨探索,新移民文学在本世纪初逐步成熟,体裁更加多样,风格趋于多变,题材丰富广阔,并产生了一系列知名作家和众多的畅销作品。

  “或许是时代的变化,或许是心智的成熟,比诸上一代作家,在汹涌而来的西方文化面前,此时的新移民作家显得更富思辨精神。”陈瑞琳指出,新世纪以来,新移民作家不再满足于讲述自己在海外的故事,他们在中西文化大背景下落地生根,开始对中国故事进行独特书写,对他们这一代人的历史命运进行反思,对中国百年精神之路进行追寻,对生命本真价值进行探讨。

  严歌苓、虹影、张翎,这“三驾马车”便是“中国书写”的代表者,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小姨多鹤》《第九个寡妇》等作品,以独特的女性歌喉唱响了跨历史、跨国际的个体生命赞歌;虹影的《饥饿的女儿》《阿难》等作品,对人的命运在现代时空下处于“流浪”状态下的挣扎进行了思考;张翎的《余震》《阵痛》等作品,则描写了不同历史背景下,对真情与真爱的苦苦追寻。

  新时代的待变突围

  从雪山脚下的瑞士小镇,到郁金香盛开的荷兰都城;从北国枫叶的加拿大,到墨西哥湾环抱的北美海岸,新移民作家乘桴于海,尽管职业各异,女性居多,贫富不均,且多为业余创作,但他们不为名利,用生死不离的行李——汉语,尽情挥洒着灵魂深处的感动。

  当前,新移民文学已经从边缘地带,成为世界华文文学领域中的重要力量,他们频频收获各类国内、国际的文学大奖,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一支耀眼夺目的海外兵团。对于新时代新移民文学如何待变突围,首届新移民文学研讨会上,作家、评论家、学者各抒高见。

  “新移民文学创作在国内仍属于边缘状态,新移民文学研究更是在当代文学研究之外,而且许多人对新移民文学存在偏见,认为没有精华的解构者多,而真正替新移民文学摇旗呐喊的建构者少。”“当代新移民文学力量分散,为文化地理视野下的板块式构建,如划分为北美区、西欧区等,缺乏纵向式的完整构建。”“新移民文学需要创造经典,需要高层次的思考,需要心灵的回归。

  …………

  “新移民文学特别简单,就是我们从中国飞到了英国、欧洲,坐在英国的家里写中国,然后是坐在中国的家里写英国、欧洲,这些家的位置的转换成了我们写作的内容,坐在什么地方写什么东西,成了我们内心真实的反映。然而,我们这些海外华人未来需要做的,就是用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去见证这个时代,去创作一个属于我们的心灵之家。”虹影说。

  江西日报记者 万芸芸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