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丹:“土气”其实就是历史的沉积

06.03.2015  12:22

  这个春节,“乡愁”在年味中发酵得愈发浓烈。与此同时,在论坛和微博上,来自各地的网友自发开展了一项“坑爹地名改动”的大盘点,纷纷吐槽另一种“乡愁”:家乡的名字太土气,拿不出手。每当被问起老家在哪里,总张不开嘴,那感觉就像一个人被唤作狗剩、铁蛋,家里人叫起来自然顺口,跟陌生人说起来却有些尴尬。

  家乡的名字就那么“土气”,那么让人难以启齿吗?

  全国这么多的省市县的名称哪个不是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的。就说河南省的县名,多是春秋战国至各代产生和演变而来的。河南现有127个县市,从名称产生的先后顺序看:春秋战国4个、秦汉38个、三国至南北朝5个、隋唐五代25个、宋金元12个、明清11个、民国16个、新中国16个。从名称的来历、含义和演变看,都是名之有因。或记其物,或志其位,或描其形,或寄其意,或由生产,或因生活,或用方言等。无不与河南的地理、历史、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等密切相关。

  网友吐槽商丘现用名土气,却没发现“商丘”这个名字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历史资料显示,商丘这个名字在周朝时就有了。阏伯在公元前2400年,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发明了以火纪时的历法,在管火的同时曾筑台观察星辰,以此为依据测定一年的自然变化和年成的好坏,为我国古老的天文学作出了贡献。阏伯在他的封地“”(今河南商丘)做火正,呕心沥血,深受人民的爱戴,故人们尊他为“火神”。阏伯死后葬于封地,建有阏伯台,由于阏伯的封号为“”,他的墓冢也被称为“商丘”,即今商丘市的由来。而这是作为本地人更应以为豪的资本,更值得传承的东西。

  这让人想起多年前多地更改地名的事情,不可否认,南坪县改为九寨沟、灌县改为都江堰、中甸县改为普洱、大庸市改为张家界,这些称谓变动使旅游的标志性名胜与地名直接重合,确实有效地带动了当地旅游发展。

  即使要将网友认为的家乡土名类似的改为家乡旅游标志性名胜名称,就“高大上”了吗?

  其实,笔者认为地名是一个让人识别该地方的符号,地名所承载的是这个地方历史沉积与传承下来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地方特色,更应该蕴含一种代代相传的公共记忆。就算真的将家乡的地名改为家乡旅游标志性名胜名称,那仅仅能体现出的是当地的地方风景特色,而家乡真实的历史文化如何体现,如何传承?网友的吐槽只能说明他不是一个合格当地人,他并没有清楚的了解自己家乡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更重要一点,城市改名,往往遭遇非议,最强烈的反对声音莫过于“瞎折腾”,每一座城市改名都自然会有人计算出消耗的高成本,以及给老百姓带来不便等等。引用一个改名数据:一个150万人口的小城市改名,光是重办二代身份证就要花掉2000万元,而各级行政机关名称也要变更,地图也要重印,各种证件也要重新制作,户籍也要重新上报等等。一个中等城市改一个名字则要耗费数亿元。大城市改名则需要的更多,差不多要几十亿元了。

  更改家乡地名不仅费时费力,消耗成本极大,而且是否能达到效果未可知,更重要的是家乡所传承的历史也许会戛然而止、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