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江勇:“不唯学历凭能力”的哲理意义

12.05.2015  15:30

  5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为首届“职业教育活动周”作出“不唯学历凭能力”的重要批示精神,是党和国家新人才观的一次最新诠释,温暖了许许多多没有大文凭,却在市场经济海洋劈风斩浪、推进社会不断进步者的心,我要代表这个群体,给他点一个大大的“”。

  中国自古就有“英雄不问出处”的传统。《史记》陈胜吴广传中,陈胜就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青年时只不过是一个连妻都娶不起的泗水一亭长而已。明朝皇帝朱元璋早年出家当和尚。《三国演义》里,杀猪的张飞,卖履的刘备,卖绿豆的关羽桃园三结义,终成英雄霸业,流传千古,没有人觉得不妥。同是三国的曹操“为才是举”,曾十余次发《求贤令》,最后公然提出,哪怕来的人是曾经犯过罪的,只要有能力他都要用。最讲门第观念的袁绍,家虽说四世三公,却外宽内忌,最终一败再败走向灭亡。“成者王侯败者贼”即是对历史的总结,更是历史唯物主义对未来的宣示。

  “白猫黑猫,抓住老鼠都是好猫”,小平同志曾用它反击极左路线对他的污蔑。后来关于改革开放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中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后来我们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让世界最好的经济体制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脱贫致富,这都是邓小平理论的功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猫论的实质,就是抓主要矛盾,不被浮云遮望眼,撇开现象抓本质。

  名是事物的表象,实是事物的本质是灵魂。所谓的名实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哲学问题,相争由来已久。伟大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说明名的重要性。开启名实相争的先河。战国公孙龙“白马非马”,第一个把名与实对立起来的人,割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宋朝、明朝兴盛的程朱理学,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第二次把名实对立推向了第二个高峰。第三个高峰应在反右和文革时期,极左路线提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改造论,以及“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论调把名实对立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学历与能力有联系并不假,但并不能表明有学历就有能力。可是把学历等同于能力的形而上学人才观谬种流传至今,造成了恶勒的影响。大学的保安都要招博士的行为成为新时期内容和形式,名与实割裂的新典范。李克强总理审时度势、旗帜鲜明的提出了——“不唯学历凭能力”人才观,是对形而上学人才观的鞑伐,是马克思人才观在中国的新发展,它不仅在促进就业、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而且将对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要为这种变化而欢呼,我们要为李克强总理的批示精神点一个大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