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靓江西“东大门”——上饶市治理生活垃圾纪实

16.06.2015  11:58

  江西日报记者 宋海峰

  一路新风满眼绿。6月8日,记者来到广丰区下溪镇溪滩村,只见青山如黛,小桥流水,树影婆娑。老人们在清洁的村头,或聊天,或打牌。村容清洁靓丽,村民自得其乐。

  和溪滩村一样,江西“东大门”上饶市城乡处处天蓝、水清、地净、树绿,呈现出“清洁城乡,大美上饶”的美丽画卷。

  蓄之既久,其发必速。上饶市把争当生态文明标兵、绿色崛起先锋的认识转化为创造和行动,城乡生活垃圾治理攻坚战,在上饶市城乡风起云涌。去年,全市各级投入城乡环境卫生专项整治资金5.05亿元,清理垃圾140.1万吨,其中城乡投入2.23亿元,城市清理垃圾64.9万吨;农村投入2.82亿元,清理垃圾75.2万吨,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超过70%。

  垃圾往哪里去——高位推动,握指成拳,全市上下一盘棋

  初夏的上饶县枫岭头镇丁家村,宛如一幅美妙的水墨画。去年以来,丁家村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处理,由集中整治到日产日清,每天清运、处理垃圾10余吨。

  抓好城乡生活垃圾治理,是上饶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重头戏。上饶市委常委、市委农工部部长倪美堂介绍:“全市上下‘一盘棋’,统筹城乡,环卫一体,严格考核,兑现奖罚,重奖重罚、真奖真罚,形成了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治理的强大合力。”市委、市政府把城乡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列入“十大整治”范围,出台了《关于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扎实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整治。

  城乡洁净,百姓福祉。该市对各类项目的实施步骤、资金需求进行统一安排、集约投放,改变了以往多头管理、项目分散、效益不高的状况,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市直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做到规划编制一体、设施建设一体、职责队伍一体;坚持垃圾分类减量、及时收集转运、突出无害化处理。

  一年多来,该市农村兴建了生活垃圾收集点6.1万个,兴建了7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大型处理场,日处理生活垃圾1757吨;中心城区投资9191万元,建设了库容达510万立方米、日垃圾处理量达800吨的市生活垃圾填埋场;92个乡镇建立了集中焚烧炉,垃圾的收集、转运和处理设施的建设普及到了每个乡镇。

  钱从哪里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早建多补

  婺源县委农工部负责人算了算,通过建立“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农民参与”的资金保障机制,县财政每年用于农村环境治理的预算投入超过1500万元。同时,各乡镇将垃圾治理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有效缓解了资金短缺难题。

  钱从哪里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早建多补。去年,各县(市、区)按照每个农村人口10至15元的标准,由县级财政列出专项经费用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用PPP、B0T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投资、建设、运营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设施。目前,全市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乡镇(街道)采取市场化运作手段引入保洁公司或物业公司,实施环卫日常作业的服务外包,谁受益、谁付费。各地利用乡镇人代会、村民理事会制定《乡规民约》和“一事一议”的办法,按照每月每户3-5元不等的标准收集保洁费,弥补了生活垃圾治理资金的不足。玉山县坚持“县财政补一点、乡镇财政拿一点、村集体收入出一点”的投入机制,全年投入生活垃圾治理经费4000多万元。据了解,各县(市、区)通过开展部门挂点、企业帮扶、社会捐助、农民自筹等方式,累计筹措资金1.03亿元。

  常态保洁怎么搞——建立督促检查和自我管理机制,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常态化、规范化

  信州区的变化,让市民惊喜:昔日荒凉的杂草地,变成了今日热闹的小广场;淤泥堆积、蚊虫成群的臭水沟,变成了干净、清澈的小溪流,垃圾池变成了清水塘……通过实行区、镇(街)、村、组四级联动、“领导挂镇(街)、镇(街)干部驻村(居)、村(居)干部进组”三级监管,市民不仅爱护环境,还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共同打造“干干净净、漂漂亮亮”和谐秀美新信州。

  常态保洁怎么搞?上饶市委、市政府用督促检查机制这个指挥棒,在市、县、乡三级同步推行“一月一调度、一月一布置、一月一通报”,将明查、暗访和回头看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对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还做到线上线下监控:在市、县、乡村不同层面建立了三个微信平台,实时监督,对问题即时处理。

  巩固城乡生活垃圾治理成果,考验的是勇气和定力。广丰区以自然村为单位,由村民理事会承担监督保洁员常态保洁职责与相应报酬落到实处,全区有62个行政村开展了村庄保洁服务外包;上饶县田墩镇1万多农户全部签订了环境卫生承诺书,承诺对门前屋后“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

  生活垃圾天天产生,清洁城乡建设没有止境,借全省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现场会东风,上饶人寻找差距,争取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