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为非遗项目保护撑起法律“保护伞”

20.06.2015  19:48


端午节期间,乐安县鳌溪镇罗山村的傩舞艺人再次组成傩班,走街串巷,来到各家各户表演傩舞,迎接端午节的到来。图为6月20日罗山村的傩舞班正在跳傩。(通讯员 曾文才 供图)

(江西广播网6月20日)今天是端午节,端午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在江西,与端午节有关的多个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受到中国第一部非遗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的保护。请听江西台记者王莹、见习记者龙蓓的报道:
(压混赛龙舟吆喝声)端午节一早,袁河两岸热闹非常。在分宜县昌山庙,分宜洋江赛龙舟比赛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洋江赛龙舟是分宜县一项上千年的传统,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每年端午节,袁河两岸的乡亲们都自发驾着龙舟,到昌山庙前群龙聚首。分宜昌山庙负责人何福香:
(出录音)周边县市的民众,都会自发地划着龙舟,敲锣打鼓赶到昌山庙,他们来的寓意是祈福。(止)
分宜洋江赛龙舟、青云谱舨王庙龙舟赛、龙南杨村龙舟赛……这些省级非遗项目都和端午节有关。江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截止到去年年底,共有7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8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去年年底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江西有24项入围,数量创历年之最。
然而,在多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一些传统民间习俗、技艺也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由于缺乏配套法律法规支撑,我省对一些非遗项目的保护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韩军在调研中发现,经费不足、传承人缺乏等问题,是制约我省非遗保护的主要问题:
(出录音)我省是非遗大省,项目比较多,但是经费一直不足,传承人容易流失到外省去。另外,他没有这个财力物力来维护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止
如何让传承成百上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天继续焕发光彩?今年5月,江西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将于今年9月1号正式实施的此项《条例》,从传承与传播、合理利用与发展、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县级政府成为责任主体,保护不力将被追究责任。
条例还没有正式实施,省文化厅已经先行一步,将非遗专项资金增长百分之五十,从往年的400万增加到了600万。同时启动了非遗传承人关爱工程,从今年开始,对国家级传承人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对濒危项目和生活困难的省级传承人每人每年5000块钱,以保护传承非遗的“人间国宝”。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处长丁跃:
(出录音)以前开会也说过,就是没有法律规定这一项,做得好做得不好都一个样。现在就是有法明确了,责任心不强、种种原因没有有效保护非遗的单位有一种压力。止
虽然经费增加了,但是和其他省市相比,我省的投入依然偏少,落实到每一位非遗传承人身上的经费就更少。丁跃坦言,我省的非遗保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的保驾护航,在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江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能更好的得到传承和发扬。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韩军:
(出录音)有利于传承和保护江西的传统文化,展示赣鄱文化的独特魅力。对民众来说,也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