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江西 五河问源:走进赣江源头石城

24.07.2015  09:52

(江西广播网7月24日)赣江,鄱阳湖流域5河之首,由南至北纵贯江西全境。赣江全长991千米,流域面积8.16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面积的51%。赣江千里源石城,“江西水塔”沛鄱湖,走进赣江源头,倾听到的是一曲古木为琴、碧水作弦、鸟兽合鸣的自然吟唱。
 
(现场音压混:鸟雀、瀑布、脚踩枯叶声······”
 这里就是赣江的源头――石城县横江镇石寮岽,江西人民的母亲河、千里赣江就是从这里开始,流经瑞金、会昌、于都、赣县、赣州、吉安、宜春、南昌、九江等地,在永修县吴城镇望湖亭下,会修河入鄱阳湖。
一把手电筒、一把柴刀、一件雨衣、一包干粮,是赣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曾远来每天巡山的行头。1998年,“石城赣江源县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成立,曾远来从一名伐木工转身为护林员,每天走六七十里的山路,重复着巡山的工作。17年下来,踏遍青山的风华少年已过不惑,一双双磨破底子的解放鞋见证了护林的艰辛和不易。
录音:每天都要去,早上出来,晚上回去。
干护林员的工作,一个月只有一千六七的工资,比20多年前当伐木工时的工资低了一半,曾远来的心里也有过怨悔。保护区内禁止砍伐树木、禁止捕猎野生动物、禁止采摘野生植物,如何处理好保护区内生态保护和工人收入之间的矛盾?如何为靠山吃山的村民寻求新的生存路子?石城县赣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范行金。
录音:加大了生态补偿力度,每亩15块钱,今年提高到20块钱。加强了创业技能、务工技能培训,仅2014年到2015年6月份,培训约5000人,让他们转行到其它的领域创业。
在政府生态移民、转行创业政策的扶持下,依然是“靠山吃山”,但赣江源村民的“”法已经大不一样。石城县横江镇赣江源村村民范行海关闭造纸作坊,办起了农家乐。
录音:政府给了我五万块钱的无息贷款。现在我开的农家乐生意还可以,尤其是漂流旺季,一天能做到三四千块钱生意。
县里保护赣江源头的良苦用心,得到了赣江源自然保护区内工人、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加大力度,加强管理,这个自然保护区才能生存下去,这里的青山绿水才能长期保存下去。
通过多年的保护和建设,赣江源自然保护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达到95%,查明银杏、南方红豆杉、伯乐树等高等植物2582种,云豹、豹和蟒蛇等脊椎动物405种,每年源源不断地流入赣江1亿立方米左右的Ⅰ类水。
青山为证。三年来,石城县全面关闭小造纸厂76家,6家纸制品厂停产转产,县财政当年减收2000万元以上;碧水作媒。依托优良生态,石城县旅游综合收入近三年来都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赣江源自然保护区内群众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4223元提高到去年的6518元。
现场音压混:瀑布、鸟雀声······
石城县赣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范行金,
录音:作为赣江源保护区人民,我们有责任保护好这一片区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确保赣江一泓清水。

以上报道采制江西台记者龙蓓、赣州台记者李兴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