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无言 精神不朽 ——江西人民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31.08.2015  09:44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记者来到位于南昌市西湖区友竹路的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

  陈列馆内一幅名为《八千人歌咏大游行》的巨大油画引人注目。画中,一名男子站在卡车篷顶,慷慨激昂地挥动着指挥棒;马路两旁的群众人山人海,有人伴随歌声旋律挥舞着拳头,有人摇摆手中的旗帜和印有“保我中华”字样的横幅。场面恢弘,令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烽火连天、救亡图存的年代。

  八千人歌咏大游行缘何而来?由谁促成?

  时光倒推至77年前。为使歌咏利器更好地活跃团结抗战的氛围,动员民众积极抗日,1938年2月26日,在江西省青年服务团第一大队的倡议下,由江西省音乐教育委员会、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等联合发起组织的南昌抗战歌咏协会,在南昌湖滨公园(今八一公园)音乐堂成立,3000名歌手、5000名听众举行抗日歌咏大合唱。会后,音乐家何士德站在卡车上指挥8000人歌咏大游行,“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歌声响彻云霄。何士德时任江西青年服务团一大队大队长。江西青年服务团共有团员1200余人,分11个大队。他们分赴全省各地,采取话剧、街头剧、地方剧、歌咏等形式宣传抗日。

  当年在江西,像青年服务团这样的抗日救亡团体不胜枚举。蒙国难,群愤起。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抗日烽火从东北燃烧到平津以至江南大地。在省会南昌和全省其他地方,涌现出了江西省各界民众抗敌后援会、妇声社、乡抗团、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东南办事处等一大批抗日救亡团体。在中国共产党抗战政策的影响下,各团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救亡运动:妇声社带动南昌四五百名妇女,从1938年2月开始为前方抗日将士日夜赶制军需品,一年来,制作了军用急救包17000余个、军衣15500余套、军用棉被600余床、军鞋1000余双;乡抗团一大队与江西青年服务团三大队大力推动九江各阶层人民投入救亡运动,在黄老门读书的60余名学生自动举办“抗日训练班”,开展抗日宣传……这些抗日救亡团体在赣鄱大地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救亡运动,唤起民众觉醒,全省各地翻腾着抗日救亡的怒涛。

  抗日战争期间,作为全国正面战场重要作战区域之一的江西,在打击牵制敌军、征兵入伍、军粮供给等方面,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全国20余次大型会战中,以江西为直接战场的会战包括武汉会战、南昌会战、上高会战和赣东(浙赣)会战。其中,武汉会战的万家岭大捷和上高会战获得了中国抗战正面战场少有的重大胜利。在这些会战中,中国军队都得到了江西人民的鼎力支持。被誉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战”的上高会战,其胜利也离不开广大民众的誓死报国。他们英勇支前,冒着枪林弹雨,连绵不断的运输队源源不断地把粮食、弹药送到火线阵地;担架队的乡亲们把受伤的将士抬下火线送至后方医疗。仗打到哪儿,运输队和担架队就跟到哪儿。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战期间,江西民众大都认为,应征入伍、出征杀敌乃是应尽义务,因而应征入伍人数经常超过所配赋应征的兵额。据统计,在抗战8年中,江西应征入伍的人数达1037880人,占整个蒋管区动员应征人数的7.5%。

  粮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是决定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抗战期间,虽然日军不断侵入造成境内耕地面积日益缩小,但江西凭借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全省农民的精耕细作,粮棉等农作物产量并没有锐减。相反,江西除负责供应本省战区军民粮食外,还承担第三战区驻浙江、皖南部队、第七战区广东东江、北江驻军和第九战区湘东、湘北驻军的军粮供应,每年上交军粮1.5亿公斤,有力支持了东南战场的抗战。

  为坚持长期抗战,保证军需民用,江西在很短时间内开建了一大批工矿企业,涉及钢铁、水泥、采矿等领域。据史料记载,“1938至1940年,新建工厂34家。到1940底,就有工厂111家,总资本8711420元,在工厂数量、工厂类型等方面都超过战前水平。

  为突破敌人运输封锁,着力发展水陆运输,1940年10月1日,江西省驿运管理处成立。在赣东(浙赣)会战之初,为防临敌地区物资落入敌手,江西省驿运管理处组织船只抢运。在鹰潭及其附近,每天征船100余艘,赣江参运帆船达5000余艘,从樟树、丰城抢运的粮食、煤炭有1.9万吨。

  残酷的战争给数以万计的家庭带来巨大的灾难,侥幸生存下来的难童如野草般无依无靠。处于后方与前线并相交替的抗战区域,江西成为本土和邻省难童的集散区域。为此,江西在全国最早成立了战时儿童保育会江西分会,后又建立江西第一保育院。因战火蔓延到赣北,江西第一保育院迁入永新。而后,因人数增多,江西第一保育院无法承载,遂又在赣县设立第二保育院。据统计,到了1942年,两保育院收流离难童2000余人。

  …………

  一串串数据表明:千千万万的江西儿女和全国人民一道,英勇不屈地抗击着外来侵略,捍卫着民族尊严,为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背景链接: 抗战时期,江西战场抗击了大量日军,始终没有全境沦陷,基本上守住了境内相对稳定的对日作战线、相持线,对支撑东南抗战,屏蔽西南大后方,坚持全国持久抗战直至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专家点评: 黎志辉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历史学博士、副研究员)

  1937年第二次淞沪抗战打响后,江西逐步成为中国抗战的重要战场,同时也是东南抗战的大后方和连接东南战场与西南后方的通道。在这块曾经轰轰烈烈地掀起苏维埃革命运动的红土地上,国共两党合作,如火如荼地开展了抗日救亡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影响下,抗战初期的南昌由于抗日救亡运动开展得非常热烈,曾被各地流亡而来的青年誉为“南方的延安”。

  更值得一提的是,抗战时期,江西既是西南抗战的前沿,又是东南抗战的后方,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江西承担了正面战场重大会战任务,集结了中国共产党南方抗战力量,供应了战区军民大量粮食,构建了南方抗战交通动脉,活跃了抗战后方的文化氛围。此外,江西在工业、空战以及安置战时流亡人口等方面,也对全国抗战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