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内资企业突破40万户 注册资本总额近1.8万亿元

25.02.2015  18:50

人民网南昌2月25日电  (肖成)2014年,江西经济顶住全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交出了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GDP突破15000亿元,达15708.6亿元,增长9.7%。江西2014年GDP增速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在全国排第7位,创近十年来最好位次。一年来,江西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投资、财税、工商登记等体制改革,解决突出难题,扫除前进障碍,为实现发展升级注入一针“强心剂”。

企业投资项目备案下放到县级  264个项目签约894亿元

江西创新投资管理体制。2014年6月份以来,江西共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1项、下放22项,其中投资核准事项共取消10项、下放16项。目前,江西省保留企业投资核准事项30项,权限内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除国家明确规定由省级核准,以及省内跨地区、跨重点流域(主要河流)或需要省统筹平衡资源等建设条件的项目外,已全部下放到市县或取消;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已全部直接下放到县级。审批权限下放或取消后,企业大部分项目已不需要再向上逐级跑了,尤其是项目备案不出县(市、区)即可完成。

江西建立健全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投资长效机制,连续两年向非国有资本开放462个示范项目,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基础产业领域。截至2014年10月底,462个示范项目中已有264个达成投资协议,签约率为57.1%,签约资金89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60亿元。

江西探索创新价格管理机制。2014年,江西大力推进了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率先在全国放开全部601种省管非处方药品价格,实现由企业自主定价;积极稳妥推进了电价改革;加快推进了天然气价格改革,争取中石化将供应江西省的页岩气价格,由每立方米3.1元调整为2.812元,每立方米降低0.288元。

减免税收207.6亿  撬动229亿贷款扶持6418户中小微企业

去年,江西深化税制改革,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依法减免税收207.6亿元;将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大到铁路运输业、邮政业和电信业,减轻企业税负27亿元,减税面达92%;完善资源税制度,从2014年6月1日起开征地热水资源税,从2014年12月1日起,全省煤炭资源税实施从价计征,从低设置税率为2%。

此外,江西省为缓解企业融资难题,改进财政支出方式,在全国首创“财园信贷通”融资模式,将原无偿拨付给企业的项目扶持资金转为贷款风险补偿金,银行按保证金8倍以上放大贷款额度,帮助解决工业园区中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难问题。2014年江西共撬动银行贷款229亿元,6418户中小微企业得到扶持。

内资企业注册资本总额近18000亿  企业名称预先核准数翻番

江西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落实认缴登记制,顺利完成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全面落实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各项措施,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制定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规定、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江西省内资企业(含私营企业)总户数突破40万户(400976户),同比增长20.62%,注册资本总额接近18000亿(17817.78亿元),同比增长34.62%;民众创业热情高涨,2014年,全省工商机关办理了11.78万户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同比接近翻番;创业成本显著下降,初步估算,2014年度全省仅免于提交验资报告、免收企业注册登记费两项,就为投资者减少创业费用超3.7亿元;现代服务业、小微企业成为发展亮点,2014年度全省新设立注册资本3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超过5500户。

全年口岸进出口货运344.8万吨  实现国际铁路物流通关突破

一年来,江西口岸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口岸平台和大通关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通关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其中,九江港口岸扩大开放通过国家验收,南昌昌北国际机场航空口岸台湾同胞签注点建设工作完成;江西省第一个综合保税区—赣州综合保税区获批设立,定南口岸作业区通过验收运行;江西航空投资有限公司成立,江西航空有限公司正式进入筹建阶段;国际(地区)航线航班不断新增或加密,昌北机场通航国际地区航点达到10个,南昌航空口岸出入境达到28.5万人次,增长近41.1%;江西省至中亚和欧洲的国际铁路物流通道试运行,实现了国际铁路物流通关的突破;江西省正式纳入长江流域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范围,实现江西企业在长江全流域通关,通关效率大幅提高。2014年,江西省口岸货运实现两位数增长,全年口岸进出口货运344.8万吨,增长15.7%。

整合1.8亿实施协同创新体建设计划    突破核心关键技术74项

2014年,江西不断创新科技体制机制,整合优势科技资源,构建产业、企业、项目、平台、团队、基地一体化的按市场机制运行的技术协同创新体系。

2013-2014年,江西共整合资金1.8亿元,实施协同创新体建设计划,围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培育一批按市场机制运行的“政-金-产-学-研-用”一体化协同创新体;采取财政资金“有偿使用”和“贷款贴息”的方式,以市场化的运作形成了7个机制:协同创新机制、市场导向机制、改革财政资金扶持方式、建立公司化运行管理模式、形成利益共享机制、建立金融协同机制、搭建政策协同平台;由龙头企业牵头,扶持组建了18个按市场机制运行的科技协同创新实体,以股份和期权方式吸引91家境内外关联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引导企业研发投资21.36亿元,引导比为1比11.8,预期突破核心关键共性技术74项,开发新产品8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