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劳动力分布及发展趋势研究

23.09.2015  08:18
 

 

  劳动力是社会经济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对经济发展与区域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劳动力通常概念,一是指的人的劳动能力,为全社会的劳动力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失业人口和其他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二是把劳动力等同于正在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口,即就业人口。本文所研究的劳动力为就业人口,参考国际通用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理论,利用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人口普查资料,对江西劳动力就业人员总量,以及在各产业间的分布进行分析,研究其结构演进特点,分析影响结构变动的原因,并对劳动力未来供给和需求进行预测,探索优化劳动力结构之途径。

 

  一、江西劳动力分布与结构演进特点

 

  (一)劳动力分布特点

 

  江西劳动力就业人员的产业分布,遵循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平稳发展,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日益频繁。南昌等经济较发达的区域由于可以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劳动力集聚较多。

 

  从江西第三次经济普查结果公布看:

 

  1、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就业量扩大

 

  2013年末,江西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953.7万人,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225.2万人。与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相比,全省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增加338.2万人,增长54.9%,其中:第二产业净增达190.4万人,占净增量的56.3%;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增加45.4万,增长25.2%;个体经营户净增的从业人员97%集中在第三产业。

 

  2、法人单位中,50%以上的劳动力在第二产业就业

 

  从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规模看,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制造业345.1万人,占36.2%;建筑业150.2万人,占15.8%;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92.4万人,占9.7%。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6.8%,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43.2%(见表1)。

 

表1                    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分布情况

 

                                                单位:万人

合计

953.7

采 矿 业

27.7

制 造 业

345.1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18.5

建 筑 业

150.2

批发和零售业

76.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47.1

住宿和餐饮业

12.1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7.5

金 融 业

4.0

房地产业

18.0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4.4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14.5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7.3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6.3

教      育

58.8

卫生和社会工作

26.7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7.1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92.4

 

  3、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中,80%以上从业者分布在第三产业

 

  据调查,在有证照个体经营户总量中,从业人员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110.6万人,占49.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1.1万人,占13.8%;制造业27.9万人,占12.4%(详见表2)。在有证照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中,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13.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86.5%。

 

表2  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分布情况

 

                                                          单位:万人

合计

225.2

采 矿 业

0.5

制 造 业

27.9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0.3

建 筑 业

1.8

批发和零售业

110.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1.1

住宿和餐饮业

26.4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7

金 融 业

 

房地产业

0.6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9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0.7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17.6

教      育

1.0

卫生和社会工作

1.5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3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4、22.5%的劳动力在南昌市就业

 

  在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中,南昌市从业人员最多,达214.1万,其次是赣州120.8万,第三是宜春市112.3万,第四是九江市97.6万,第五是上饶市94.4万人(详见图1)。与2008年相比,南昌市净增了87.9万人,占全省净增量的26%。

 

图1  各设区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分布情况 

                                                      单位:万人

 

  (二)劳动力就业结构演进特点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各国经济的增长》一书中,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两个方面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作了研究。在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转换表现为第一产业创造财富和吸收就业的份额逐渐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在工业化中前期,第二产业逐渐成为财富的创造者,而第三产业则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在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创造财富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既是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在工业化进程中,如果第二产业发展很快,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那么必然表现为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总额中的比重快速增加,但是劳动力无法顺利转移,大量的劳动力会滞留在低效率的第一产业,城市化水平难以提高,这一现象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存在。

 

  从江西情况看,劳动力就业结构演进遵循了一般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并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逐渐趋向完善,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同步现象仍然存在。

 

  1、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关系没有同步,存在偏离。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和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产业和部门之间的技术变动和扩散的相互关系,是经济结构的关键组成部分,用各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表示。就业结构是指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及其间的有机联系,用各产业的从业人数与总从业人数的比值表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的国民经济与就业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动,即就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促进就业结构优化的必要保证,而就业结构优化则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前提。从近年来江西产业结构变化和就业结构的变化看,总体上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是否一致,则要通过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进行分析。

 

  所谓结构偏离度是用来考察各产业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之间对称状况的一种经济指标,P表示结构偏离度,则其计算公式为P=(a/A)-1,(a表示国内生产总值的部门结构,其数值等于某部门增加值与GDP的比值,A表示就业的部门结构,其数值等于某部门就业人数与全部就业人数的比值)。当P=0时,该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在总量上达到均衡状态,此时劳动力的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也就是说P越接近于0,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就越协调,反之,偏离度越大,就说明两者越是处于不同步变化和不对称状态。当P<0时,意味着该产业已经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失业,应该促进劳动力从该产业中转移到其他产业部门,当P>0时,该产业就应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以使产业的发展与其吸纳的劳动力能力保持一致。

 

表3      江西省全社会从业人员产业结构偏离度

 

                                                    单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产业

就业

偏离度

产业

就业

偏离度

产业

就业

偏离度

 

结构

结构

结构

结构

结构

结构

2008年

15.2

37.4

-59.36

51

28.1

81.49

33.8

34.5

-2.03

2013年

11.4

31.7

-64.04

53.5

31.8

68.24

35.1

36.5

-3.84

 

  注:本表以江西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从表3可以看出,2008年至2013年,江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两者之间没有协调一致。第二产业偏离度减小,但偏离程度仍较大,与“0”状态相差较远,且第二产业仍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这表明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与创造的价值仍不匹配,因为由于技术与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随着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增多,第二产业的吸纳的劳动力应该是有限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偏离度小于“0”,意味着有大量的劳动力要转向其他产业部门。第一产业的偏离更大,说明农业劳动力仍有大量的富余,第三产业的偏离与“0”更接近,一方面反映了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在逐步的趋向合理,但另一方面又存在不合理性,因为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然是第三产业增加值不断扩大,吸纳劳动力更多,其偏离度一般是大于零,但实际上偏离度小于零,说明我省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于第二产业缓慢,其次是第三产业有可能减少就业,这与合理的劳动力的转移方向相悖。使得第二产业所需劳动力可能被第三产业释放的劳动力所占有,不利于第一产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也不利于江西第三产业的发展。

 

  2、各类劳动力行业分布格局不合理,传统的就业结构未得到根本改变。

 

  从动态的角度看,江西的就业结构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但其在行业分布上还属于传统型,分布格局不尽合理。从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可以看到,第二产业内部,制造业吸纳的就业人员最多,其次是建筑业。在制造业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从业人员增加较快,与2008年相比,净增达15.3万,有48.30%的从业者仍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传统行业中从业,显然江西工业还是靠资源加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吸纳就业人员,新兴产业、技术水平高、符合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光伏、风能核能及节能产业、新能源、航空制造、生物及新医药产业等的从业人员不多。在第三产业中,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最多,其次是批发零售业,而具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特点,与现代经济发展相关联密切的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从业者较少。由此可见,江西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途径也是比较传统而且单一的。

 

图2    制造业内部部分行业从业人员分布情况

                                                      单位:人

 

图3  法人单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布情况 

                                                        单位:万人

 

  3、劳动力在城乡、地区分布遵循着流动转移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所建造的劳动力转移模型显示,在农业部门中(不完全指农业,还包括其他有类似特征的传统部门),隐藏的失业的存在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劳动力相对于资本和土地过于丰富,以致把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出农业,也就是说非农产业能够支付一个高于农业的实际工资,只要两者的工资差额能够补偿城市的较高生活费用和离乡背井的心理成本,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非农产业。而实际的情况是,不仅农村存在着失业或就业不足,城市也存在着失业或就业不足。经济发展面临着掏干农村和城市两个剩余劳动力的任务。为此,美国另一经济学家托达罗补充了刘易斯的理论,回答了为什么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过程中会不顾城市失业的存在而继续进行。他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移动的决策,是根据“预期”收入最大化目标做出的,这种决策依据两方面。第一是城乡实际工资差距。第二是农村劳动力在城市能够找到就业岗位的概率,迅速发展的工业能够吸收剩余劳动力。

 

  由于受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我省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日益频繁。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有近800万人外出,其中在省内流动的有250-260万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带动了城镇从业人员持续增加,农村劳动力不断减少。我省劳动力的空间转移、地区移动遵循了追求“收入”最大化,以及能在城市找到就业岗位的概率。

 

  2000年,我省城镇住户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是5104元,城镇非私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7014元,农村住户人均年纯收入2135元,到2013年,城镇住户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是21873元,城镇非私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43582元,农村住户人均年纯收入8781元,且不说城镇居民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就增长而言,农民收入平均增长慢于城镇居民。2001年至2013年间,城镇居民收入平均增长11.8%,在岗职工平均增长15.1%,农民收入平均增长11.5%。尽管农民收入增长提高很快,但城镇与农村收入差距之大,成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重要动力。城镇劳动力就业人员每年净增30-40万,而乡村劳动力就业人员减少10-20万人。城镇新增就业的增长为城镇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2008年至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都在50万左右,城镇劳动力从业人员从733.96万人增加到934.94万人,乡村劳动力从业人员从1670.54万人减少到1653.78万人,城乡劳动力的变化趋势符合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理论。

 

  为方便分析劳动力的地域分布,我们以浙赣铁路线为分界线,不打破行政区域,把江西省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3个设区市(赣州、吉安、抚州),其余8个设区市为北部,从土地面积看,南北土地面积所占比重相差0.04个百分点,劳动力人口的密度北部大,南部小,劳动力就业人员的结构分布也是北部更优,北部经济发展较快。南昌市作为省会城市是江西省经济和文化中心,其收入水平高,吸纳就业能力强,劳动力人口的密度最大,其产业聚集力强,各产业劳动力占比也大。同时鄱阳湖生态区经济的规划,助推北部经济腾飞,九江产业升级,发展加快,吸纳就业能力也在加强。

 

  南部地区的赣州,则由于原赣南苏区振兴规划的全面实施,其产业水平和结构进一步优化,收入水平增长加快,对劳动力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成为南部领头地市(详见表4、表5、表6)。

 

表4    各设区市劳动年龄人口密度

地  区

各地区

面积所占比重(%)

男15-59、女15-54岁年龄劳动

人口密度(人/平方里)

全省

100

171

南昌市

4.31

472

景德镇市

3.15

201

萍乡市

2.29

313

九江市

11.43

161

新余市

1.89

239

鹰潭市

2.13

203

赣州市

23.58

130

吉安市

15.15

124

宜春市

11.18

186

抚州市

11.26

134

上饶市

13.62

181

 

  资料来源:第六次人口普查

 

表5  各设区市劳动力从业人员构成

 

                                                单位:%

地  区

法人单位

有证照个体户

合计

其中:二产

三产

合计

其中:二产

三产

  全          省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南 昌 市

22.45

23.41

21.19

10.25

5.40

11.2

景德镇市

3.00

2.79

3.28

13.63

30.52

10.2

萍 乡 市

5.45

6.74

3.76

4.45

2.58

4.83

九 江 市

10.23

9.95

10.61

10.53

9.39

10.8

新 余 市

4.98

4.51

5.61

3.02

0.94

3.44

鹰 潭 市

3.03

2.92

3.18

2.70

0.47

3.16

赣 州 市

12.67

11.84

13.76

23.92

30.75

22.5

吉 安 市

8.83

8.36

9.44

8.34

5.40

8.94

宜 春 市

11.78

12.54

10.78

9.34

6.81

9.85

抚 州 市

7.68

7.29

8.18

5.28

2.58

5.83

上 饶 市

9.90

9.66

10.22

8.54

5.16

9.23

 

表6    各设区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单位:元

地  区

2013年

2008年

2013年与

2008年之比

全省

43582

21000

2.08

南昌市

46744

25696

1.82

景德镇市

37185

18649

1.99

萍乡市

38426

20440

1.88

九江市

39384

17797

2.21

新余市

42690

26306

1.62

鹰潭市

41302

21393

1.93

赣州市

40922

18421

2.22

吉安市

39297

19031

2.06

宜春市

38171

19380

1.97

抚州市

40565

15356

2.64

上饶市

40921

17782

2.30

 

  二、造成劳动力分布结构演变内在原因分析

 

  (一)江西经济发展政策引导产业结构发展,决定着劳动力分布结构的演变趋势

 

  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是指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使用方式,它决定着生产力系统的整体效能和发展状况。经济增长采取什么方式,既取决于社会分工发展程度、生产力总体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又受到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体制的制约和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经济总量及其三次产业呈快速发展的态势,GDP1978年才87亿元,2008年为6480.33亿元,2013年达到14338.5亿元,从1979年以来年平均增长10.7%,2001年至2013年年均增长13.2%。三次产业的构成也由1978年的41.6:38.0:20.4改变为2008年15.2:51.0:33.8,2013年更是变化为11.4:53.5:35.1。与1978年相比,2008年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了25.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4.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10.5个百分点。2013年与2008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又下降了3.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逐步进行的,1993年为结构调整的转折点,打破“一、二、三”结构,调整为“三、二、一”结构,2003年,更是优化为“二、三、一”结构。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首先是受到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008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900.1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675.0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829.4万人,到2013年第一产业下降到820.9万人,第二产业增加到824.1万人,第三产业增加到943.8万,同时结构由37.4:28.1:34.5,调整为31.7:31.8:36.5,结构为“一、三、二”改变为“三、二、一”,与GDP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基本一致。

 

  (二)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导致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离

 

  相对劳动生产率是对某一产业的GDP份额与该产业的就业份额之比,实际上反映的是某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与总劳动生产率之比。相对劳动生产率如果小于1,说明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小于平均劳动生产率,该产业的劳动力就会向其他产业转移,如果等于1,说明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等于平均劳动生产率,如果大于1,则说明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总平均劳动生产率,能够吸纳其他产业的劳动力。计算公式为:相对劳动生产率=某产业产值比重/某产业就业比重。

 

表7  江西省各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

 

                                                          单位:%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8

0.41

1.81

0.98

2009

0.39

1.77

1.00

2010

0.36

1.83

0.95

2011

0.35

1.81

0.94

2012

0.36

1.73

0.96

2013

0.36

1.68

0.96

 

  从表7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小于1,说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于产值的比重,相对劳动生产率低于平均劳动生产率,由2008年的0.41下降到2013年的0.36,实际上江西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是不断提高的,之所以相对劳动生产率不断下降,是由于第一产业增加值所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而劳动力转移没有相应的加快,第一产业仍存在大量的富余劳动力。第二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大于1,说明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可以吸收其他产业的劳动力,但从2008到2013年由1.81下降到1.68,说明吸纳能力在下降。第三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小于1,说明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转换慢于产值的转换。

 

  (三)劳动力的转移障碍制约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换,导致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同步

 

  一直以来,严格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特别是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劳动力就业结构转换的障碍。户籍制度尽管在放松,但在没有完全松动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要转变为城市劳动力,要实现真正的就业转移是十分困难的,最多是一边在农村,一边进城市的“两栖劳动力”。一些城市为了解决本地人的就业,将没有本地户口的农村劳动力排除在企业劳动用工的范围之外。同时城市中生活成本升高,也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容易。此外,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了劳动力进行就业转换的成本。一些国有企业的职工,也不愿意流动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不完善的非国有单位,也不愿从国有工业企业流动到非国有的第三产业。上述障碍的存在,首先阻挡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而后又阻挡了劳动力在第二产业的内部的转移和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四)劳动力素质偏低,难以满足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需求,导致产业发展的层次低,升级缓慢

 

  江西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仍是初中文化占主体。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可以看到,就业人口中,受教育程度为初中文化的所占比重达51.4%,其次是小学文化占26.6%,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7%,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7.2%,整体劳动力素质偏低,影响劳动力的转移,也影响了产业和就业结构转换。大力发展新型工业,优化工业内部结构,需要先进的技术,但因为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不具备岗位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影响了产业的劳动力结构优化。从内部劳动力分布看,产业聚集的低素质劳动者占较大比例,在规模以上单位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仅占12%。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看,劳动力分布最多的制造业,其专业技术人员仅占了1.68%。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也可以看出,第二产业中初中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占37.3%,与第一产业41.7%仅差4.4个百分点,低素质的第二产业劳动力就业层次只能是传统型,而科技的现代化对劳动力素质要求高,现有的劳动力无法满足生产要求。从第三产业劳动力素质看,从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就业者中具有初中教育水平的占12.2%,而从事教育、卫生和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就业者受教育程度较高,大专以上占比高达47.8%,受教育水平高的劳动力行业分布特点明显。

 

  三、未来劳动力发展趋势

 

  江西劳动力资源丰富,虽然总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但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快于总人口增长,且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短期内不会出现劳动力供给短缺问题。长期来看,劳动力供给数量会下降,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劳动力年龄结构也不断老化。伴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在各产业间调整各有不同,但未来劳动力需求会有所下降。

 

  (一)劳动力供给预测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我们预测出2015-2050年江西总人口和分年龄结构的人口数(见表8)。

 

表8  2015-2050年江西人口预测

 

                                                              单位:万人、%

年  份

总人口

0-14岁

15-64岁

65岁及以上

人  数

比  重

人  数

比  重

人  数

比  重

2015

4626.63

990.23

21.40

3236.93

69.96

399.47

8.63

2020

4783.45

997.83

20.86

3297.55

68.94

488.07

10.20

2025

4881.20

949.28

19.45

3367.34

68.99

564.57

11.57

2030

4939.11

913.86

18.50

3362.02

68.07

663.24

13.43

2035

4965.69

870.02

17.52

3306.15

66.58

789.52

15.90

2040

4965.35

865.73

17.44

3200.28

64.45

899.34

18.11

2045

4938.59

874.71

17.71

3126.82

63.31

937.05

18.97

2050

4879.62

873.98

17.91

3101.38

63.56

904.25

18.53

 

  据预测:2026年之前,江西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为上升阶段,自2015年的3236.93万增至2026年的3383.44万人,平均每年净增14.7万人的速度持续增加。此后开始缓慢减少,至2050年降为3101.38万人,比2026年下降8.34%,平均每年减少11.75万人。由此可以看到,全省劳动力供给先增后减,在2026年出现拐点,短期内不会出现劳动力供给短缺问题,长期来看,劳动力供给数量会下降。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劳动力年龄结构也将不断老化。2015-2050年,15-24岁年轻劳动人口从743.96万减少至570.01万人,减少173.95万人,占全部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将下降4.6个百分点;25-44岁中青年劳动人口从1481.45万减少至1270.51万人,占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将下降4.81个百分点;而45-64岁高龄劳动人口趋势相反,40年间将增加307.85万人,占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上升10.32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伴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新增劳动力的增长速度也会降低,当劳动力新增数量低于退出数量时,劳动力市场上年轻劳动力的数量将越来越少,使得劳动力年龄结构呈现不断老化的趋势。老年劳动力会逐渐供过于求,而年轻劳动力会供不应求,这种劳动力年龄结构的不合理对未来劳动力供给将带来严峻挑战。

 

  (二)劳动力需求预测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包括两大类,一是经济增长因素,二是经济结构变动因素。预测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运用直接法计算出历年的就业弹性,再结合定性分析给出就业弹性的估计值,进而对劳动力需求量进行预测,另一种是建立回归模型预测。常见的是建立劳动力与GDP的一元回归模型,对需求弹性及就业需求量进行预测。预测涉及到多种因素,需要对多个自变量进行设定和假定。我们与南昌大学经济学院专家一起对有关数据进行了预测,通过对GDP测算,再将GDP的预测值代入回归模型中就可以预测出相应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劳动力需求。得出的结论是,在劳动力供给保持增长的同时,劳动力需求也是呈上升趋势,但其上升的幅度小于劳动力供给上升的幅度。从长远看,当劳动力供给减少时,因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速度可能趋缓,劳动力需求也会有所下降。

 

  从江西的就业增长与GDP增长关系也可以看到,2009年-2013年,江西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拉动就业12万人。

 

表9  2009年至2013年江西GDP增长与就业增长情况

年份

就业增长%

GDP增长%

就业弹性系数

2009

1.7

13.1

0.13

2010

2.2

14.0

0.16

2011

1.4

12.5

0.11

2012

0.9

11.0

0.08

2013

1.3

10.1

0.13

 

  江西GDP的增长高于全国增长水平,如果按专家设定未来增速减缓进行测定,就业需求每年平均增加20万,到2030年劳动力就业需求会减少,整个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趋势是一致的,供大于求的局面一时不会改变。除经济因素之外,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年龄结构的变化对就业需求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就业需求的不确定因素更大。

 

表10  2015年至2050年江西劳动力就业需求预测

 

                                                                    单位:万人

年份

需求量

2015

2624.66

2020

2646.88

2025

2672.49

2030

2652.12

2035

2594.27

2040

2520.47

2045

2472.00

2050

2418.18

 

  四、促进江西劳动力结构优化的对策

 

  当前,江西的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存在偏离,主要是因为第二产业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能力低,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不能有效的吸收劳动力就业而且拉动作用较小。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一)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效应,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

 

  农业产业集群是以传统农业为中心,有大量专业化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由其共性和互补性在农村范围内柔性集聚,结成密集的合作网络。农业产业集群可以将原本生产农产品的农户,与农产品加工、运输和销售的企业与各种服务机构联系在一起,在竞争与合作中共享生产收益。农业产业集群可以促进相关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当地农民的就业机会,提高农业的收入。

 

  (二)以新兴科技带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拓展就业渠道

 

  江西应抓住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用技术进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以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来发展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技术的进步不仅可以降低成本,使企业回收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大产业规模,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可以提高生产率增加社会资金的积累规模,推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资于生产,增加劳动力就业量。要着力发挥工业园区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大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一方面缓解省内工业园区“招工难”,另一方面也帮助大批滞留在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形成就业和经济增长相互协调发展的双赢局面。

 

  (三)要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培育多元化劳动力市场

 

  工业化国家的实践表明,工业文明高度成熟后,会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而且人们不会再满足于有形的产品,而是需要更多无形的服务。于是,服务业就开始发展壮大了,而劳动力也大量的转向了服务行业。江西省工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服务业的支持,服务业不但可以有效增加就业水平,还能有效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因而是低能耗低污染产业,因此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有效增加就业水平的重要途径。目前,江西省的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还远远没有达到工业化的要求,因此今后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吸纳各种有技能劳动者的场所;大力发展传统的餐饮业、批发零售业、旅游服务业等行业,使其成为吸纳低技能劳动者的有效场所。同时,要打破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垄断,实行公开透明的宽准入制度,逐步消除对民间资本、外资进入的限制性规定,培育多元化主体的市场竞争格局,增加劳动者自主创业的意识,进一步推进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四)建立劳动者培训的长效机制,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

 

  加强劳动者的职业技术教育,建立劳动者培训的长效机制,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技能,使之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匹配,是解决当前劳动力素质偏低的重要途径。在保证落实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和维护高等教育的公平性的同时,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加大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和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和技能。

 

  首先通过发展多层次教育,提高江西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在继续贯彻“科教兴国”方针的同时,政府更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升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价值;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尤其是要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完整性,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以促使他们顺利地向非农产业就业;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各类职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培训制度和体系,开展劳动者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促进劳动者尽快就业、再就业和稳定就业;对有创业意愿和具备创业条件的人员进行创办企业培训,帮助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

 

  其次,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为城乡劳动者技能提升提供有效的服务。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灵活开放的职业培训组织体系,制订城乡劳动者职业培训计划,落实资金和任务分解,并考核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面向城乡,初、高中毕业生普遍开展就业技能的培训,加强职业指导,提高青年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实施以城乡新生劳动力为对象的劳动预备制培训项目,以城市下岗失业人员为对象的再就业和创业培训项目,以进城农民工为对象的技能提升培训项目,以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对象的转移就业培训项目,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工作,支持鼓励企业以自主培训和联合培训等方式提升职工技能。加强创业培训,将培训对象扩大到临近毕业的大学生、新成长劳动力及所有有创业愿望的城乡劳动者。整合现有各类社会培训资源,把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和用人单位结合起来,提高培训的就业率,建立和完善以劳动力需求为导向,培训与就业对接的培训制度,完善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

 

  (五)建立区域劳动力转移机制,实施劳动力转移战略

 

  江西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会长期存在,加强引导劳动力的转移输出,是解决江西省就业压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和有效政策。

 

  一是要加强劳动力转移输出,打造江西省品牌劳动力输出基地。加强与劳动力欠缺的发达经济区域合作,建立区域间劳动力转移就业平台。一方面,我省可以建立一个区域间劳动力供求的信息平台,使劳动者和欠缺劳动力地区双方可以互动,达到共赢;另一方面,通过对劳动力欠缺地区的信息统计分析,为他们培养所需的劳动力类型,打造江西劳动力输出基地的品牌。这不仅有利于减轻就业压力,还能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和发展,从而使江西的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带动我省就业的进一步增长。

 

  二是针对工业园区和有些企业存在的“招工难”、“用工荒”的现象,引导优质人才向省内转移。企业“招工难”、“用工荒”并不是说我省劳动力短缺,恰恰相反,我省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而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省的劳动者素质、技能较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不能满足企业、工业园区的用工需要。要破解这个难题,一方面要加强劳动者的素质技能教育,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以及有技能、有经验的劳动者,满足工业园区和企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为这些优秀人才在本省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对他们的子女受教育方面给予优惠,提供短期住房及住房补贴,提高工作待遇,使其安定心思在本省踏实工作。

 

  三是争取建立优秀劳动力转移的区域补偿机制。多年以来,我省向沿海发达地区输出了大批高素质、多技能的优秀劳动者,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要积极与沿海地区以及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协商,力争建立优秀劳动力转移的区域补偿机制,使我省在转移优秀劳动力的同时,能够获得发达地区的资金支持,并用这些资金加强对本省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增强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的更快发展,从而带动全省就业水平的提高。

 

  课题组负责人:韩志生

 

  课题组成员:朱小清  周爱平  黄韶华

     
省直机关“两优一先”拟表彰对象公示
  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机关党建
关于江西省直机关第十七届文明单位的公示
    根据《江西省评比达标表彰活动管机关党建
省直机关推荐2021年度“新时代赣鄱先锋”名单公示
  根据省委组织部《关于印发<关于在全省开展机关党建
省直推荐2021年江西省五一劳动奖和工人先锋号候选名单公示
根据省总工会《关于推荐评选2021年江西省五一劳动机关党建
省直推荐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工人先锋号候选名单公示
根据省总工会《关于推荐评选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机关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