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千年饮酒奇俗 传统酒俗与生活紧密关联

07.09.2014  12:01

  自古以来,举凡年节吉日、婚丧嫁娶、庆生奠死、宴亲飨客、洗尘饯行等,我国民间社会几乎都离不开酒。

  在一些地方,如江西农村地区,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酒席散尽之时,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归”。那些由酒文化衍生而出的流传了千百年的奇风异俗,很多至今仍然盛行。正是这些多彩的饮酒习俗,才使得民间社会的欢乐场更为热闹。

在樟树,喝酒划拳是一项古老的民间娱乐方式。

   饮酒之前先设席

  选出“桌长”发布饮酒令

  每逢喜事,民间都有喝酒的习惯,在江西民间就有“无酒不成席”之说,并且设酒席也很有讲究。

  在古代,江西人摆设酒席,以“先坐为主”,“后坐为宾”。这个“”,指的是宴请的宾客中喝酒的以及接下来要拼酒的宾客中先入座的人,在酒桌上拥有主导权和话语权。不过,这种规定在当今已经消失。

  值得一提的是,拥有千年酒文化的樟树,在设席饮酒之前,首先要选出“桌长”。毫无疑问,“桌长”即是酒席中享有最高“权利”的人,具有发布饮酒令的特权。“桌长”一般是由喝酒的人当中德高望重且酒量较好者担当。

  在江西许多地方,酒席上座位的安排都极为讲究:主人一定要坐正对门口的位置,重要的客人一般都安排坐在右边,只有当主客都“对号入座”了,才能进入饮酒、敬酒、拼酒阶段。

   行酒、过门曲、自由酒

  拉开喝酒仪式序幕

  茶要浅,酒要满,说的是倒酒的规矩。樟树人讲究倒酒要堆起来,出杯沿而不溢。只有这样,才能显示主人的诚恳。主人敬酒时,自己的酒杯是千万浅不得的,否则,难免有省酒之嫌。

  酒倒得太满,一时无法端起,桌长便会提醒先“鞠躬”后端杯。有自作聪明的人,想借举杯之机泼酒,被人看见是要“点酒罚三杯”的。

  按照樟树人的规矩,喝酒要听从桌长的饮酒令,先由“桌长”起身示意,先喝“自由酒”。实际上,按照当地人的说法,这样的目的是暗地摸清桌上人员的熟络程度,以便之后喝酒“按计行事”。

  上饶地区则把第一轮一起喝的酒称为“过门曲”,也叫“润嗓”。

  吉安地区宴请一般为十人一桌,做十道菜,意为十全十美,开饮之前由坐上席的人倡导,一次饮一圈过来,名为“开桌之酒”,也称“行酒”。

    1 2 下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