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客观公正是必须守住的新闻底线

17.09.2015  10:18

  日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大三学生曹北发微博称,被学校老师群殴,且学校禁止其在网上投诉。当事老师——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极点信息工程分院学工科副科长杨金钱表示,“我保证没有殴打他,在几千人面前也不可能发生那样的事。我也在等警方的调查结果,给我一个说法。”(9月15日新华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人们甚至于对其有着很高的期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伦理道德的传播者,把教师和孔圣人联系到了一起。特别是在拜金主义、享乐思潮泛滥的当前,人们对教师这个职业更是贴上了标签,自觉不自觉地将其予以神化。如此语境下,与教师有关的负面新闻,也确实是点击者众,传播效果好。

  这有事实为例,就是“学生遭教师群殴”新闻一出,便立马赚足了网民眼球。只要我们在互联网上稍加搜索,就能看到类似新闻“黑压压一片”。以至于“学生遭教师群殴”都成为了互联网异常火爆的搜索关键词,可见事件是多么地赚人眼球引人入胜。只是很令人遗憾的是,如此火热的新闻,在追根溯源之后,竟然发现其最初来源是网帖爆料。

  真实是新闻的前提,这一点毋庸置疑。而网帖爆料由于审核等因素影响,在一般情况下也都存在着是否真实这一问题。据常理分析,也很少见网帖能够成为新闻素材来源。即便是要将其作为新闻素材,也必须联系当事人予以核对,如此才能够守住真实这一新闻底线。而恰恰这一点却被忽视,一则网帖爆料新闻就这样火爆了整个互联网。

  并且,通读媒体报道出来的最原始新闻,可以发现其整个都是站在学生的立场。当然,我们不否认,在老师与学生发生冲突时,往往学生都会处于劣势。但不管怎么说,事情总有个是非曲直,不能想当然地就将屎盆子扣在老师头上。这种站在学生立场的报道,无形中就已经预设了自己的立场,将舆论矛头指向了当事人老师。

  新闻媒体是大众公器,也就已经决定了其在发布新闻报道之前必须要慎之又慎。仍以“学生遭教师群殴”事件为例,其在采写新闻时候最起码应该有当事老师的说法,否则新闻报道很难称得上是完整。再回到事件中来,其原始报道就很难看到当事老师的影子。这桩桩件件都足以说明,媒体在发布报道方面还需再下大功夫。

  总之一句话,新闻媒体报道不能纯粹追求点击率,而应最大限度地反应事实。从这个角度来说,“报道事件实情,还原事件真相”已经成为了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和准则。而今“学生遭教师群殴”事件相关部门已经介入,相信用不了多久真相就会水落石出。但其带给我们的深层次思考,却永远不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