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对症下药破解农机“看病难”
经历了黄金十年的发展,我国农业机械的数量快速增加。但随之而来的是,传统的农机维修服务体系显然还没有适应高速发展的农业机械化事业,出现了发展相对滞后的现象,网点少、设备老化、人才匮乏等现实长期困扰着农机维修服务业的发展,农民形象地把这叫做农机“看病难”。
农机“ 看病难” 难在哪儿?
年逾五旬的袁荣华已干了几十年的农机修理工作,在当地早已是远近闻名的老师傅了。袁荣华告诉记者:“忙的时候,我们所有的维修工24小时连轴转,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但闲的时候就会好长时间没有一件活儿。”
农业机械的使用有着非常明显的季节性,大量的农业机械都会集中在几个月甚至几天之中高强度的使用,这就导致了农机对维修服务的需求也会非常集中,呈现出季节性的农机维修服务需求暴增的现象,再加上农业机械数量的急剧增长,对于现有的农机维修体系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考验。
“与现在的农机数量相对比,现有的农机维修网点肯定是不能满足需求,而且这些网点既分散布局也不合理。”江西省农机局科教与生产科科长陈绪红说,以江西省新干县为例,新干县农机保有量达到8.85万余台(套),但全县只有25个农机维修网点,从业人员35人。其中3人以上的网点,大洋洲镇有2个,溧江镇有1个,有几个乡镇的农机维修网点还是空白。
在季节性需求量暴增的同时,农机维修对时间的要求也非常高。春争时、夏争日,农机一旦趴窝,耽误的不仅是时间更是农机手一季的效益,更影响着这一季甚至是一年的农业生产。所以在遭遇农机故障时,机手都希望用最短的时间解决。但是分散在田间地头甚至地处偏远的农机,也给维修人员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题。“农业机械的维修多数情况下都是在作业现场完成,这就要求农机维修人员东奔西走,往返劳顿。要满足快速反应、迅速到场,农机维修网点的布局就更显得至关重要。”陈绪红说。
“现在农机发展也非常快,像插秧机、大中型拖拉机、耕整机等等新型农机越来越多,好多新的技术不断出现,我们都得不断地边干边学边琢磨才行。”袁荣华说,与以前的农机相比,现在的农业机械新技术越来越多,对维修人员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提到农机维修,大多数人的印象就是苦、累、脏,而提到农机维修人员,人们的印象肯定是“一手泥、一身油、一脸黑”。如今愿意从事农机维修的人本来就少,其中拥有中高级技工资格的更是凤毛麟角。所以一旦农机出了问题,不仅会面临“没人修”的问题,还会面临“修不了”的难题。
对症下药 让农机“ 看病” 不再难
网破、线断、点散、人走、关门、转行,陈绪红这样形容进入新世纪的江西省乡村农机维修体系面临的困局。如何解决农机“看病难”,江西省对症下药,开出了“筑基织网强服务”的良方。
去年,江西省财政专项安排2000万元,开展农机维修服务中心“以奖代补”项目建设。项目主要扶持农机合作社和现有农机维修网点开展维修车间建设和主要维修设备(含流动服务车)购置,按规定建设达到综合类一、二、三级标准的,分别给予20万元、15万元和10万元的补助,计划通过4—5年努力,在全省建设500个农机维修服务中心,逐步形成以区域性二级农机维修中心为主体、三级和一级农机维修中心以及生产销售企业的“三包”服务为补充,满足整机修理、零配件供应和流动上门维修服务需求。“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农机就近、及时、高质量维修和‘小修不出片、大修不出县’。”陈绪红说。2013年,江西省已经在79个县(市、区)建设了138个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农机维修服务基础建设明显改善,服务网络已经织出“粗线条”。
“在农机维修网点的布局上,我们一是要本着便民利民的原则,达到农机维修就地就近、少花钱、时间短、质量好的要求,农机维修服务辐射范围为方圆5—10公里,另外是经济效益的原则,每建一个农机维修网点,我们都会根据农业机械分布情况及农业机械的使用年限,进行维修成本的估算和盈亏分析,要保证维修点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样才能让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吉安市农机局局长肖祖说。
袁荣华的安福县西乡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建在了镇里一个交通要道的路边上,红色的招牌和绿色的“江西农机维修”标志让人可以迅速在众多店铺中一眼看到。整洁有序的配件摆放,合理规划的维修功能分区,使得这个维修点与人印象中又黑又脏又破的维修铺有了明显的不同。去年在“以奖代补”政策的鼓励下,袁荣华积极地更新了维修设备,修葺了店面,购买了维修服务车,极大地提高了维修点的硬件水平。而为了提高维修点的“软件”水平,袁荣华还“整合”了镇上原有的几家小修理铺,把有技术的维修工都招至麾下,共同建成了如今的这个二级农机维修点。
“我这儿6个人全都是持证上岗的维修工,农忙时我们对电话报修的都能做到有求必应,服务的范围能达到周围几十公里。”袁荣华说,“评上了二级农机维修点后,我们的业务量也比以前多了,更重要的是现在我们的责任心更强了,以前自己开铺子,看心情接活儿,现在不同了,有了政府的支持,我就觉得必须干好这个工作,帮大家好好地修机器,才对得起这块牌子。”
而正在申报二级维修点的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农机维修服务中心正积极地按照标准要求,更新设备、规范管理。新购置的升降台、焊接机和服务车等都令负责人刘永华信心大增。“有了好政策,我也有了干劲,现在周围三四个乡镇都有找我修农机的了。”刘永华一边翻着记录得整整齐齐的台账一边说。
拓业务 有“ 钱”途农机维修才能留住人
“现在的农机都用上了无级变速、液压转向,还有各种电路控制等等,都是以前没有的,不学习真是不行啊!”老师傅袁荣华这样感慨道。而最令袁荣华惆怅的是,他如今招不到徒弟。“现在没有年轻人愿意干这个。我现在维修中心的6个人,有3个都是快60岁的人了,最年轻的维修工也已经45岁了。”
由于是子承父业干起的农机维修,40多岁的刘永华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是理论知识却“瘸了腿”,所以虽然从事了多年的农机维修,他也还没能拿下高级农机维修技能人才的资格,这也成为了他想建设二级农机维修点的一个障碍。像刘永华的这个例子在农机维修行业也普遍存在。如何提高他们的水平,培育出更加专业规范的农机维修人才队伍,也直接关系到农机维修质量的水准。
工作辛苦,条件差,是很多年轻人不愿从事农机维修的主要原因。另外,农机维修利润薄,收入不理想,也使得有技术的年轻人更愿意去干汽车维修或者进厂打工。所以农机维修不仅缺人,更缺技术水平高、年富力强的人。
为此,在促进农机维修网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网点布局的同时,江西省还计划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农机修理技能人才2000人次,培育一支专业的“农机医生”队伍,以期实现“一年织线条、二年强基础、三年见成效”的农机维修体系建设目标。如今,全省138个维修服务中心有专业维修人员700余人,全部实现了技能鉴定培训和持证上岗,高、中、初级技能人才以及修理工龄长、具有大中专文凭的机手人员占了多数。
“要想留住人才,就得让农机维修中心增加效益、拓展业务,让年轻人觉得干农机维修既有前途还有‘钱’途。”陈绪红说,这也是为什么江西省的农机维修网点建设项目更鼓励依托农机合作社来建设。“依托农机合作社来建农机维修点既可以解决合作社自身大量农业机械的维修保养工作,又可以辐射服务周边的农机户。同时依托农机合作社的效益来不断提高网点的维修服务能力。”
在今年6月举办的农机维修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与业务拓展培训班上,江西省农机局邀请了6家大型农机生产企业现场开展“企社共建”、“企点共建”对接服务活动。由农机主管部门牵线,为农机生产企业与农机合作社、维修中心搭建了交流合作平台,进一步提升农机维修业服务水平。“通过这样的合作,我们希望一方面为农机企业减轻‘三包’服务压力,另一方面拓展维修中心的业务,增加他们的效益,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干农机维修。”陈绪红说。
http://amic.jxadri.gi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