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余:改革出红利 内生动力足

07.07.2014  09:58

    6月11日早上7点刚过,江西新余高新区生物医药食品产业园项目建设员黄永林就骑着他的“小电驴”,来到园区内普润食品有限公司万吨酸枣、野果饮料生产项目施工现场,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这家企业马上就要规模化试产了,今天我得赶紧帮他们协调解决好生产用电问题。”记者看到,在黄永林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为企业解决问题的事项,最近一个月,他只休息了半天。

    而在一年前,作为新余高新区办公室科员,黄永林的生活节奏完全不是这样。“原来旱涝保收‘吃皇粮’,现在要自己挣绩效工资;以前是坐在办公室的办事员,现在是冲在一线的‘战斗员’。”黄永林说,去年因为产业园经济效益好,企业对自己的测评满意度高,绩效工资比别人多了近2万元。“这样的忙碌充实而且有挑战性。

    黄永林的工作之变,得从一场改革说起。2013年年初,新余高新区在江西省工业园区率先探索实行大部制改革,原有的11个内设机构、14个事业单位,被整合为经济发展部、财政金融部等6个内设机构。同时,根据园区产业特点和发展方向,设立新能源、光电、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等6个“区中园”,实行权责统一、独立运作。在改革中,区机关人员数量“瘦身”约35%,减下来的人员全部向新组建的产业园转移。

    改革后,新余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廖军保多了一个身份——钢铁产业园的负责人。“改革前我在区里分管安全生产、交通运输、公路建设等,天天不是开会,就是批文件。现在工作重心全在产业园,专心谋划产业发展,为企业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廖军保感慨地说,“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终于告别了‘官衙门’,园区发展活力得到了充分释放。”今年1月至5月,新余高新区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77.6亿元,同比增长16.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6.1亿元,同比增长16.45%;利用国内市外资金同比增长30.15%;完成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9.1%。

    大部制改革,是新余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打造服务型政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受宏观环境影响,以光伏、钢铁为主导产业的新余,面临经济如何提质、产业如何转型、小康建设如何提速等诸多挑战。新余市委书记刘捷说,“要破解这些难题,光靠常规性的举措是不行的,必须着眼长远,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向改革要红利,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今年4月,新余市再出重拳,公布首批2193项“三单”(负面清单、权力清单、监管清单)项目,进一步明确了政府的权力范围和监管责任,既杜绝了政府“乱伸手”,又防止了企业“动歪念”。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评价道,“新余的做法体现了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真正激发出来了。”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 赖永峰 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