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闻网】江风益:“搞科研从未以获奖为目的” 19年磨一剑 走出LED中国创造之路
人物简介
江风益,1963年生,江西余干人,198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1989年中科院长春物理所固体发光专业硕士毕业,现为南昌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这是一个呼唤伟大创造的时代,这是一个造就英雄的火热时代。1月8日晚上,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晶能光电联合创始人、南昌大学副校长江风益教授在北京接受本报记者连线时表示,“搞科研从未以获奖为目的,而是总想着如何造福百姓。”
“感谢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的厚爱与支持”
记者:这次由您带领团队研发的“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您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上台接受习近平主席的颁奖,有何感想?
江风益:这次接受习近平主席的颁奖,我的内心非常激动,同时也非常感恩。我要感谢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的厚爱与支持。1993年原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南昌大学。当年秋天,我提议建立发光材料制备实验室,从事新型发光材料研究工作,当时靠贷款60万元建设这一实验室。当时,在财政比较紧缩的情况下,省领导筹集240万元,这数额不小的经费支持一项高技术研究项目,是非常有魄力的。
近几年来,国家大大加强了这一创新技术水平提升的资助力度。2010年科技部批准,依托南昌大学我团队组建了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1年科技部立项资助我团队三大课题,资助经费大幅提高。江西省和南昌市也给予了重点资助。
搞科研不是为了获奖 而是为了造福百姓
记者:蓝宝石衬底GaN基蓝光LED技术获得2014年诺贝尔奖。我们的技术有没有可能冲击国际大奖?
江风益:谈到这个,我想说的是,几十年来,我搞科研,从来都不是以获奖为目的的,包括今天获取的这个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也并不是我研究硅衬底LED的目标。我认为,搞科研就是要踏踏实实地制造出可以服务于人类、改善民生的技术成果来,为推动社会进步作出贡献。我也是总想着如何造福百姓。
1980年,我考取吉林大学物理系,是全村祖祖辈辈以来第一位大学生。大学毕业后,我放弃了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了江西,在当时的江西工业大学任教。1989年,从中科院长春物理研究所硕士毕业,在继续读博、留中科院长春所工作、回江西工业大学的3项选择中,我选择了后者,再次回到这片红土地。
期望尽早结束我国LED高端装备依赖进口的局面
记者:“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项目目前还在继续研究开发中,未来还有哪些目标?
江风益:接下来我们还要继续研究硅衬底上研发黄光和绿光,并且已经成立了相关的照明研究公司,增加了这两项光的话,我们的LED照明色彩度将会更好。
除了继续发展新型LED外延生长技术、芯片制造技术外,我们的团队正在开辟新的方向,开展LED生长设备MOCVD系统的研制开发工作,把工艺和设备结合起来,期望在不远的将来用国产的MOCVD设备生产高档LED外延材料,期望尽早结束我国LED产业高端装备依赖进口的局面。今天的荣耀会激励着我朝着前进的方向继续更加努力。
背后故事
1993年,在江风益的提议下,南昌大学贷款60万元筹建材料科学研究所。当时,要建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材料研究实验室,需要1000万元。江风益明白,学校能借60万元已经很不容易了。他提出由他自己来研究、设计、组装实验室的相关设备,凭着坚强的毅力和精湛的技术,与同事们一道探索一条艰苦创业的道路。
1996年,江风益开始研究蓝色发光材料与器件。当时,课题组低估了项目研究难度,以为做300次试验就可以完成。300次试验后,研究工作尚未入门,经费已花掉90%。项目第一负责人和合作伙伴先后离开课题组,研究人员只剩3人。是继续研究,还是放弃?当时,欧洲一家著名研究所和一家大学给江风益发来了邀请函,优越的研究条件、丰厚的年薪以及攻读博士的许诺,但他最终还是放弃了。
2000年是江风益的幸运之年,经过1200多次的试验,蓝光LED外延材料和蓝光二极管终于研制成功。此后,喜讯一个接着一个:半导体紫外发光二极管研制成功;硅衬底蓝光二极管材料及器件研制成功。
我国半导体照明工程首席科学家陈良惠院士说:“中国半导体照明将在世界杀出一匹黑马。这匹黑马就是南昌大学的江风益教授。”
链接:
http://jiangxi.jxnews.com.cn/system/2016/01/09/014605268_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