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凝心聚力创特色 与时俱进谱华章

09.06.2014  14:08

于 芳   刘 群

在风景秀丽的梅岭山脚下,在红谷滩红角洲高校园区内,坐落着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占地面积620亩、在校学生9000余人的高校——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学生为本,狠抓教学质量,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办学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南昌师专是全省唯一一所以培养中小学、幼儿园和特殊教育等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师范类专科院校,也是全省第一所实施初等教育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专科院校。

顶层设计:理念与时俱进不断跨越

风雨百年,留下了南师人不懈奋进、不断超越的坚实足迹。从1908年省立女子师范学堂成立,到1964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重点师范学校”、1988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先进师范学校”、2004年5月升格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再到现在学校正朝着“进位升级、特色鲜明、全省一流”的发展目标奋力迈进,每一个脚印都是南师人不断改革创新实现跨越的结果。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此,学校在2010年顺利完成“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及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江西省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学校办学实际,科学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新一轮发展的目标和各项任务。学校坚持“立足南昌、面向全省、服务全国,培养基础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师资及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的教学型师范专科学校”的办学定位、“以教师教育为主,适度发展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定位、“培养师(品)德高尚、基础扎实、一专多能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近两年来,学校领导班子精诚团结、锐意进取,以“教书育人”为中心,以提高育人质量和学校“升本”工作为抓手,秉承“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铸校、创新兴校”的办学理念,按照“半年抓迎评、一年强基础、两年大冲刺、三年跨大步”的发展路径,确立了“进位升级、特色鲜明、全省一流”的发展目标,翻开了崭新而又辉煌的篇章。

作为全省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单位,学校认真查摆“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着力解决了涉及学校发展及师生切身利益的问题108件,进一步凝聚了全校力量,形成了发展共识。结合教育实践活动,学校还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体教职员工围绕“提升思想观念,增强改革创新,我该怎么办?”等“六个怎么办”、教育教学和进位升级等展开热烈的研讨,同时组织了办学特色大提升等九大系列活动,形成了服务师生的温馨工作机制。通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和大讨论活动,全校教职员工思想进一步解放、观念进一步更新、思路进一步拓宽,同心协力,扎实工作,全身心投入到了改革发展的新征程。

师资队伍:努力打造德厚才馨团队

近年来,学校强化“人才强校”战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学校师资队伍结构日趋合理,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是内培外引结合,提升队伍专业水平。学校通过内培外引,积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总体水平。如通过公开招聘引进高学历人才;鼓励教师通过在职攻读硕士、脱产攻读博士等途径,改善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目前,学校专任教师中有教授、副教授11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5.9%;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有19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8.33%。与此同时,学校还聘任了著名特殊教育专家、中国教科院研究员陈云英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朱家雄教授,辽宁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学术委员、辽宁省特殊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张宁生教授等一大批全国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对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二是注重团队建设,提升队伍业务能力。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保持师资建设的活力。如每年开展“三育人”先进个人评选、教学质量月活动,以及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省级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评比等。同时,学校每年拨付专项经费鼓励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推行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每年分批派出教师参加校外业务进修或国内外访学等。目前,学校有省级教学团队4个,赣鄱英才“555”领军人才人选1人、省百千万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高校中青年和骨干教师17人、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

    三是构建多方平台,提升队伍双师素质。学校加大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安排教师到小学、幼儿园、企业,进行实习指导、专题调研、课题合作、顶岗锻炼等专业实践,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学校现有双师素质教师269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86%。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兼职教师队伍,从基础教育一线和企业引进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促进了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教学科研:实施质量工程成果丰硕

学校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特色专业建设,以教学团队建设带动课程建设,以教学方法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以加强实践环节教学突显人才培养特色,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成果。

一是突出办学优势,培育强化特色专业。学校根据社会需求优化专业布局,以师范教育为主体和办学特色,不断培育强化特色专业,形成了全省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最完备的专业体系,其中科学教育、特殊教育、儿童康复等专业填补了全省同类院校专业的空白。学校在做强做优师范类专业的同时,还依托现有学科专业形成了新的专业群。2013年专业发展到25个,其中有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人才培养试验区3个、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

伴随办学特色的加强,学校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特殊教育专业获得国家、省财政支持6500万元,功能齐全的新特殊教育大楼即将竣工;艺术设计专业、导游专业分别获得国家财政支持专业服务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特殊儿童康复实训中心获得省财政支持资金;计算机网络实训基地被批准为省级实训基地。同时,两个项目获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省级二等奖;六门课程分获全省高校微课比赛一、二、三等奖,其中一门获得国家级微课比赛二等奖。

二是教学做紧密结合,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学校以校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心,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引领,不断丰富优质教学资源,完善课程体系,推进课程建设创新,提升课程质量。同时,学校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旨,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以“理论够用、实践过硬”为导向,强调技能性课程的设计,与一线学校或企业共同开发更为适用的专业课。课程体系更符合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要求,师范类专业实践课时占总课时的50%以上,高职类专业实践课时占总学时的60%以上。此外,逐渐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使学生能够更多更好地获得优质学习资源,促进自主学习。

三是创新教学模式,推动教学做一体化。学校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形成了课内以问题和案例体现教学内容,课外作业以任务驱动巩固提升课堂知识,并提出问题形成新的教学重点的良性循环。校外实践则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形成了贯穿学习全过程的格局,实现了全程的学中做、做中学。同时,学校改革考核方法,发挥考核评价学业与激励学习的双重功能,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创造性学习。

四是营造学术氛围,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学校出台一系列科研管理制度,提高科研项目开发能力,打造科研团队,开设学术交流平台,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近三年来,共有165个教改、科研课题获准立项。有128个课题获准结题,其中省级课题76项。

与此同时,学校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成果的能力不断提升。2012年获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立项,2013年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1项;2012以来获得获国家专利成果共两项;近三年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5项,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4篇。其中SCI、EI论文11篇,核心期刊论文125篇。教师出版著作5部、教材30部。

人才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就业率高

学校围绕培养“师(品)德高尚、基础扎实、一专多能”的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模块式教学、个性化发展、校校(企)互动、理实结合、一专多能”的育人模式。近三年,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共获得奖励150项,毕业生近五年初次就业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习实训质量。学校建设了艺术设计、导游仿真实训室等一批国家级实训基地和省级实习实训中心,以及微格教学训练室、心理实验室等64个实训基地、1栋艺术实训楼。同时,学校与省内外小学、幼儿园、企业共建教育实践基地110多个,在学生顶岗实习、见习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合作不断得到深化,用人单位与学校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的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在校定向(订单)式培养学生达1074人。校内外实训条件的完善,为提高实习实训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更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2013年用人单位反馈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

二是注重以生为本,构建和谐美好校园。校党委成立了学生工作委员会,以生为本,积极推进“温馨工作进校园”“学情夜访”“领导接待日”等活动,开展校园文化大舞台等九大系列活动,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现有青年志愿者协会、三叶草文学社、德馨环保社等学生社团组织31个。其中,语情手语社等6个社团获得全省优秀社团称号,同心讲学团为全省首个大学生自愿宣讲十八大精神讲学团,被团省委作为思想引领的典型品牌向全省高校推荐;2013年“梦之翼”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被确定为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重点团队”,并被评为“全省2013年大中专先进社会实践服务队”。

三是推行双证制度,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高。学校坚持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并重。全校毕业生获取双证率在90%以上,学前教育专业每年都有一批学生获得“三证”(毕业证、教师资格证、育婴师证等),使毕业生就业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实行校级领导、中层领导、班主任(辅导员)三级联动机制,并通过开展就业指导和评估、举办各种招聘会等措施促进毕业生就业。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因为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高质量就业和对口就业成为我校就业工作的一大亮点。因此,学校荣获了2008年——2012年度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2013年在全省高校就业工作评估中,被省教育厅评为“就业工作优秀单位”。

借鉴历史,开创未来。站在新的起点上,南昌师专人将以迎接省教育厅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秉承“德厚才馨”的校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扬百折不挠的南师精神,朝着“进位升级、特色鲜明、全省一流”的目标奋力迈进,开创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载于2014年6月9日《江西日报》A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