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山冈上的老师

05.05.2014  13:02
  20世纪50年代,女孩王小红随父亲从上饶下放到铅山县天柱山乡紫源村赵家坞。1968年3月,16岁的王小红成为一名“赤脚”老师。   初生牛犊不怕虎。青春年少的她,灰头土脸地开辟出生产队的破仓库做了教室;鼓动乡亲们把家里吃饭的小桌搬来,甚至用木头桩架起来做课桌;几块木板拼好,墨汁一刷就成了黑板;没有上课要用的尺就用做衣服的尺;三角板就用竹条钉……在那样一个小山村里,踌躇满志的王小红硬是凭着一腔热血,在当年杜鹃花开的时节将学校建成了。从此,海拔800多米的紫源村传出稚嫩的读书声;从此,王小红用她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一座属于她也属于紫源村的学校;从此,这个城里女孩一生的酸甜苦辣就与大山深处的孩子们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她誓言:要用最美好的语言来教育学生。四十多年,她教过的学生大多走出山区,其中不乏精英之才。但四十多年过去,她仍然是一名每月领取乡政府不足两百元生活补助的编外教师。 为寻找王小红的足迹,我们绕着弯曲陡峭的简易公路,朝着紫源村赵家坞走去。峰峦之上,云雾深处,王老师的小木屋隐隐约约镶嵌在绿色之中。紧挨着小木屋的是教室,教室简陋却牢靠安全。以前的破仓库早已破败,为了安全,他们自筹万余元资金建造了它。两排陈旧而且缀满“补丁”的课桌椅属于六个年级的八名学生。就在这间教室里,王老师同时将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植入不同年级孩子们的大脑中:学前班孩子在念“a、o、e”时,一年级学生默写生字;二年级学生在黑板前演算时,三年级的孩子在听老师讲成语……学生们可以就自己不懂的问题随时向老师提问,也可以随时将写好的作业交给老师批改,甚至无需征得老师同意就畅所欲言……   一批又一批山里的孩子,就是在这样一个质朴的环境里接受着王老师的启蒙和知识的熏陶,感受着源自王老师内心深处的爱。多年以后,他们依然会记起王老师微微弓着身子缓缓地往返于讲台与同学之间,轻声细语如涓涓溪流,深邃的眼睛里透射出博爱与智慧之光。   紫源村有四十多户村民,散布在方圆五六里的山旮旯里。山道崎岖,坎坷险峻。孩子们清早出发,跋涉着向王老师的学校集中,春夏秋冬,从不间断。他们渴望读书识字,渴望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渴望用知识武装头脑走出大山,更渴望见到日日爱护和教育着他们的王老师。他们知道,前面的山冈上,朝霞里,风雨中,王老师一定在静静地守候着他们。   夏天,杂草丛生的小路上常有毒蛇出没。孩子们排着队互相照顾,走在前面的孩子手里挥舞着竹棍,不停地拨弄着前方的杂草,老师说这样可以打草惊蛇,以免被毒蛇咬伤。更多的时候,这个任务属于王老师,手牵着最小的孩子走在队伍的前头,直到逐个送到家门口。一支小小的人马走在山道上,一路手舞足蹈,歌声不断。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恐怕再没有比与王老师同行更加美好的事情了。是啊,在这个连粮食都不能自给的山沟里,孩子们的父母纷纷投奔山外的城市,以打工来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王老师不仅是这些留守孩子的好老师,也是他们的妈妈。   上课时她是老师,下课后她就是保姆;学生吃饭时她是厨师,生病时她又成了学生们的护士。在她的心里,所有的孩子都是她羽翼下的雏鹰,爱护和保护他们是她的天职。每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她总要到山外为孩子们买来节日礼物。去年儿童节,她为每个孩子准备了一包糖果,在分发的时候,有一个孩子问:老师,什么是橡皮泥啊?这一问,触动了她的心思:橡皮泥是城里孩子们常玩的物品,而她的学生却不知道橡皮泥为何物……于是,她从家里积蓄中拿出一百多元钱,请丈夫骑着摩托车来回两百多里到上饶市,给每个学生带回一盒橡皮泥、一盒彩色铅笔。   一场骤雨夹杂着电闪雷鸣不期而至。孩子们是否安全回到家中?王老师拿起电话,一个个地拨过去,一家家地询问,直到逐个落实才轻轻放下电话。   望着王老师已近花甲的背影,一股暖流漫过我心间。恍惚中,我们寻找到了四十多年前紫源村的青春和灿烂、理想与抱负。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天真少女王小红,多次放弃走出大山回城的机会,死心塌地地守护着属于她的世界,守护着大山深处那一双双清纯如星子般闪亮的眼眸。   她走过的轨迹,就如同紫源村漫山遍野的野菊,埋藏着数不清的欢乐与辛劳。      文章链接: 山冈上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