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课堂“低头族”如何抬起头

07.04.2015  13:23

http://epaper.jxnews.com.cn/jxrb/html/2015-04/07/content_297666.htm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讯息。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一种新媒介的产生,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动,开创了多么大的可能性。随着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也深切地冲击着大学的学习生态——如今,学生听课有三宝:手机、平板、充电宝。有同学说:“衡量一个老师讲课好不好,要看自己手中充电宝的借出次数。
  
  如何“讲赢”手机、平板,如何让学生抬头听讲,成为困扰大学教师的新难题。一场上演在大学教室的“阵地争夺战”硝烟乍起。
          
  无奈现状
  哪个教室没人玩手机?         
  
  4月1日下午,记者来到南昌一高校的主教学楼,数学、英语、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正在开讲。踱步依次走过三十多个阶梯教室,自上而下望去,学生大致形成了两大阵势:坐在前排的,时而翻书,时而点头若有所思,与老师互动频繁;更多的是坐在后排的,他们各有法宝在手,一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奇异图景:有的插着耳机玩笔记本电脑;有的带着平板疯狂点击;最多的则是手机置于书页,假装看书,实则摆弄手机。    
  
  下午5时许,记者来到一堂为大三学生开设的“学术英语”课堂旁听。一堂课下来,坐在记者前面的男生完成了上课玩手机的“标准动作”:用手机看小说、聊QQ及微信、玩游戏、刷朋友圈,唯一一次抬头,是老师说“这个作业计入平时分”的时候。       
  
  对此,一位大学教师告诉记者,对于学生上课玩手机,颇感无奈。有时他甚至会突然停下来,静静地等待“手机一族”抬头,“学生这样游离于课堂之外,说起来难以置信,现实情况却令人心酸。”    
  
  老师们希望课堂纪律好,希望自己在台上讲,台下学生求知若渴。但失望的是,放眼望去,不少学生目不转睛盯着发亮的屏幕。记者曾有一次晚间上课的经历。突如其来的停电,顿时让老师和同学都尴尬不已。因为断电之后的黑暗中,唯有桌面上一个个小屏幕闪闪烁烁。微光下,一个个呆坐的人,犹如“人形墓碑”。
             
  学校对策
  制造“无手机课堂”     
  
  有观点认为,手机,为大学教育带来深深的挫败感,也为大学生成才,画上了一个小小的问号。因此,一些高校及部分教师对“低头族”采取了一些强制性措施,希望让大学生回归课堂。   
  
  收纳袋屏蔽法。上个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就有学院下发《关于实行“无手机课堂”》的通知,要求大一大二学生课前将手机放入收纳袋,不上交视作违纪。   
  
  没收SIM卡屏蔽法。去年,武汉纺织大学一位教授,与学生们约定,课上不得查看手机,一旦发现当场没收SIM卡,直到下周上课时,交一份“反省书”再归还。    
  
  干扰器屏蔽法。同样是去年,天津一高校在教室里安放了屏蔽干扰器,任它是何通讯设备都没信号。但不过两天,学校又主动撤走这些设备。          
  
  断网屏蔽法。2014年江苏大学出台《关于加强教室和学生宿舍网络管理的通知》,对部分教学楼和学生宿舍试行限时断网。该校此前免费为教学楼和宿舍楼提供的无线网络,则实行分时断开。
  
  学生烦恼
  上课有意思谁愿玩手机?
  
  在一些社交网站上,经常有苦闷的老师向网友讨教:“如何使大学生上课不玩手机?
                      
  江西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小张认为:“提升教师自身授课水准很关键。我在上‘形势与政策’这门课时,常常要花一个礼拜备课。对于最新的东西,老师必须要了解,否则台下学生都比你知道得多!
                      
  南昌大学硕士研究生小游告诉记者:“老师讲得好,我才不愿意玩手机。”小游认为,身边的同学不是不爱听课,遇到名师讲课,同学也经常去“蹭课”。她说,上课玩手机也是对课程质量的一种评判,“对不愿听的课,有的同学直接‘用脚投票’——选择不去;而有的无聊的课程还要点名,同学只好带手机去‘无声抗议’了。
  
  还有一种观点则认为,有的课程明明水平很高,但实用性弱一些,也容易遭到学生白眼。著名文学学者温儒敏曾说:“现在社会以实用技能为标准收罗人才,舆论更被市场的泡沫所左右。人们为谋生而学习,没有内在的事业冲动,上大学无非是毕业后好在人才市场上找到买主,卖个好价钱。这种短视的观念严重挖空大学文化的基石,腐蚀现代精英的人格品质。
    
  当下思考
  谁造就了“低头族”?
                      
  当下,社会生活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来源多种多样,并非仅有课堂。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连接到的外部世界,可能远比照本宣科的课程精彩。何况大学教育久遭诟病,有的课程内容空洞、知识老化、脱离实际,导致学用不能结合,业界与学界未形成职业共同体,难以相互认可。因此,就业迫在眉睫的大学生对无法直接运用的知识理论自然缺乏兴趣。
                      
  课堂上的“低头族”,也许下了课就出现在各种校外学习班上,考证的、学外语的、学编程的,不亦乐乎。只为学这些东西有用,市场机制在起作用而已。手机并非万恶之源,等你没收手机了,他还可以看杂志、听音乐,哪怕所有“作案工具”统统没收,怎么就不能睡觉呢?难怪有人说,“无手机课堂”倡议只是初级治理,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划,比外部要求更管用。
                      
  “低头刷屏”从侧面反映出一些高校课堂教学实行灌输教育,不引导学生参与,以及老师对课堂教学投入不够等现状。解铃还需系铃人,高校老师们倘若积极对大学的课程进行升级改造,让课堂上学的东西是新的、实的,也许就能让“低头族”把头抬起来。
                      
  目前已经有学校行动起来,用别具一格的课程设计让学生“舍不得刷手机”。比如,中南大学的徐海教授就开设了《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的选修课,把柯南剧情融入化学教学,课程一上线就遭到了全校学生的“哄抢”,八时才上的课,学生往往需要提前一两个小时来占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