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明代藩王墓出土文物亮相南京 再现奢靡生活

13.07.2015  19:09

  明朝时,有3个家族的王爷分封在江西,他们分别是淮王、益王,以及讲述唐伯虎的影视作品中,常以“反派”形象出现的宁王。半个世纪以来,考古部门在江西发现了几十座王爷与其家族成员的墓葬,出土达文物数千件之多。其中90件至为精美的金玉器,于本周末在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展出,为期2个月。

  扬子晚报记者 张可

  玉带板:纯玉腰带还不是最奢华的

  此次“藩王展”特点就是“”,从质地上看,文物只有三种:金、玉、金镶玉,它们集中在一间展厅,颇具“金玉满堂”的视觉冲击。

  不过对于身为朱姓血脉的王室成员,金玉只是日常生活用品。就拿腰带来说,王爷和我们用的都是皮带,只是王爷的上面还要穿玉板。要穿多少呢?比如第2代益王朱厚烨王妃王氏的腰带上,矩形、圆形玉板有19块,它们主次不等,合围成一个圆,工匠在作为主图的玉块上雕刻了海浪、蛟龙,刀法细致到把龙鳞用网格状的刻线表现出来。配图部分,前面是蝙蝠,后面是喜鹊,并饰以祥云,意为“前福后喜”。

  这条腰带放之当下足令所有奢侈品失色,但在史书中,朱厚烨却以“生性朴素,生活淡泊”著称。这不一定是修史者歪曲事实。我们知道,玉带在南北朝时初现雏形,明代已发展成为官服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的是不可触碰的等级制度:只有帝、后、妃、嫔、未婚公主、太子、亲王、亲王妃、世子、世子妃、公、侯、伯、驸马、一品文武,以及皇帝特赐之人可以用玉带。由于当时工艺技术已经成熟,甚至出现镶玉嵌宝的金带板,相比之下,一条纯玉也就难称“奢侈”。“藩王展”共有六、七套不同的玉带板“列队”展出,可供对比、品鉴。

   玉佩:男子汉身上的“环佩玎珰

  今天的男性如果身上佩挂饰件过多,友好的人会叫他“搞艺术的”。而明代的组玉佩饰件长达半米,七尺男儿,挂在腰间,左右各一,步幅加快,玉石碰撞,玎珰作响。这并不是当时流行“中性风”,而是对礼法的尊崇。

  “藩王展”中,有一副银钩玉佩,其构成非常繁复,由珩、瑀、琚、璜、冲牙、玉滴以及小玉珠等各部件串连起来。这副玉佩在第5代益王朱翊鈏的棺椁中发现,是他的陪葬品。有趣的是,玉佩的纹饰图案杂乱无章,玉色也不同。考古专家认为,这副玉佩是拿别的玉器改制、拼凑的。

  可能是当时益王府缺钱,只能凑一副组玉佩。根据《明史·舆服志》,明代组配使用有严格的规定,什么身份用什么样的,多用不行,少用不行,不用也不行。因此,王爷想在生活用品上节约点开支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