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西机关党员干部春节回乡调研文章集锦(一)

29.02.2016  10:11

 

2016 年江西机关党员干部春节回乡调研活动

 

江西省委机关报《江西日报》又开“机关党员干部春节回乡调研集锦”专栏选登调研文章了!

江西机关党员干部春节回乡调研文章集锦又与大家见面了!

 

江西日报》编者按:

根据省委书记强卫倡议,今年春节期间,省直机关工委继续组织开展全省机关党员干部回乡调研活动。本报今日起推出“机关党员干部春节回乡调研集锦”专栏,精选部分调研文章,分期刊登,敬请关注。

 

实事“1+2+3”,乡村大变样

省委政研室 黄光明

春节前夕,我来到新干县塘头乡桁桥村这个20多年前我下乡锻炼的地方。眼前的景象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村落格局没有太大改变,我很快找到了村委会办公场所;陌生的是变宽硬化的道路和设施齐全的村民休闲广场,仿佛置身城市社区。

  村支书说,这些年尽管村集体财力有限,但公益性质的实事没少做,原因是县里有政策,镇政府每年要为村里办3件实事,村委会办2件实事,自然村自己办1件实事。这项举措,密切了干群关系,凝聚民心民力,增强了村级班子威信,是个好政策。

  村民告诉我,现在村内要办的事,都由大家提、大家议,可不可办、有无条件办、怎样办,都广泛听取大家意见,集中智慧和力量。同时,大家也从议事中接受教育,在办事的过程中参与管理,增强了当家作主意识,调动了群众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这些事办得好,钱花得值。村干部给我算了个账,现在全村10多个自然村,每年就是15件实事到位,几年积累下来,乡村模样自然有较大改观。

我感觉,“1+2+3”实事既有很强的约束力,又有切实可行性,透明度高。所办的公益事业都与村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解决了村民迫切想办的事,促进了村级事业的发展,鞭策了村干部勤政廉政,加强了村级组织建设。这样的做法好,真心为其点个赞!

                (载《江西日报》2016年2月23日A2要闻版)

 

精准扶贫,路在何方?

团省委 罗 铮

如何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借春节回乡省亲的机会,我来到会昌县,该县是我省25个贫困县之一,庄口镇黄冠村是我省2900个贫困村之一,我就此主题走访了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

  “”的症结在哪里?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因病以及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致贫,以及因灾、因市场风险返贫等常见原因,此次回乡我发现了两类突出现象:一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有的贫困户人丁兴旺,却意志消沉。一户人家原有4个壮劳力,却都嗜酒如命,这边刚挣了点辛苦钱,那边马上买酒花得精光,结果4兄弟无一人娶到老婆,田卖了,房子破旧不堪也无力整修,先后有两兄弟因病去世,剩下的两兄弟依然如故。二是好逸恶劳,以贫为荣。有的贫困户缺乏致富的勇气和动力,甚至以“吃低保、靠救助”为荣。邻镇有个30多岁的壮汉,带着母亲生活,家庭一贫如洗,村里给了低保,但他居然宁愿守着低保赋闲在家,也不出去找事做,理由是一旦赚了钱,收入高了,低保就会取消。

  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1.扶志先行,强化适龄劳力的劳动就业。扶贫先要扶志,对贫困户中身体健全、精神正常却得过且过的18-59岁适龄劳动力,应通过干部宣讲、法律引导、开展乡村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转变其落后思想,并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就近就便提供就业岗位,鼓励他们就业增收。

  2.造血为基,强化产业扶贫的普惠效应。近年来县里通过成立橘柚、果蔬、铁皮石斛等合作社,为大量贫困户增加了收入,效果明显。因此,可采取合作社带头的方式,以点带面,助推贫困户发展产业;也可采取“租用土地+吸纳就业”的方式,使贫困户领取“租金+工钱”的双份报酬;还可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在给予一定补助的基础上,让他们带领贫困户种植某类农产品获得收益。同时,还应借助新媒体的东风,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走“互联网+”致富的新路子。

  3.补血支撑,强化“微心愿”的公益杠杆。满足一个微心愿,表面上是为困难群众提供一次性帮扶,但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能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城市和农村、非贫困地区和贫困地区群众的“连心桥”,坚定困难群众脱贫的信心,又能传递爱心和温暖。因此,及时把困难群众的微心愿征集上来,并广泛撬动社会力量帮其圆梦,是助力脱贫的补血之策。

  4.托住底线,强化特殊群体的兜底保障。对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贫困残疾人、大病患者等,应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保障其基本生活,实现精准兜底脱贫。

                (载《江西日报》2016年2月23日A2要闻版)